建安七年,曹操破袁绍,遣使往江东,命孙权遣子入朝随驾。权犹豫未决。吴太夫人命周瑜、张昭等面议。张昭曰:“操欲令我遣子入朝,是牵制诸侯之法也。然若不令去,恐其兴兵下江东,势必危矣。”周瑜曰:“将军承父兄遗业,兼六郡之众,兵精粮足,将士用命,有何逼迫而欲送质于人?质一入,不得不与曹氏连和;彼有命召,不得不往:如此,则见制于人也。不如勿遣,徐观其变,别以良策御之。”吴太夫人曰:“公瑾之言是也。”权遂从其言,谢使者,不遣子。自此曹操有下江南之意。但正值北方未宁,无暇南征。
建安八年十一月,孙权引兵伐黄祖,战于大江之中。祖军败绩。权部将凌操,轻舟当先,杀入夏口,被黄祖部将甘宁一箭射死。凌操子凌统,时年方十五岁,奋力往夺父尸而归。权见风色不利,收军还东吴。
《隆中对》:三分天下智策定
在建安七年的那个秋天,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意图统一中国。然而,孙权却犹豫不决,不知该如何是好。这时,吴太夫人命周瑜、张昭等面议此事。张昭认为,曹操此举无非是想利用诸侯的力量来牵制他们。如果吴国不答应让儿子去当人质,恐怕曹操会兴兵南下,到时候国家将陷入危险之中。于是,吴太夫人决定听从张昭的建议,暂时不送儿子去当人质。
孙权采纳了张昭的意见,决定暂不派儿子去。这一决策为后来的赤壁之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然而,这也引起了曹操的强烈不满。为了试探孙权的决心,曹操派遣使者前往江东,要求孙权交出儿子。孙权虽然内心犹豫不决,但在吴太夫人的劝说下,还是决定派遣儿子前去。
不久后,孙权引兵攻打黄祖,在江中与敌交战,但最终战败。其手下将领凌操因轻敌被黄祖射杀。孙权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深感形势严峻。于是他决定重新调整战略,并亲自前往隆中,向诸葛亮寻求帮助。
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终于在第三次拜访时见到了这位隐居深山的高人。两人在草庐内长谈,刘备向诸葛亮阐述了自己对天下形势的看法以及自己的雄心壮志。诸葛亮则详细地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并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战略建议。刘备听后,深感受益匪浅,决定采纳诸葛亮的意见,整顿国内,为将来的统一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这次拜访中,刘备得到了许多珍贵的意见和建议。他开始认真考虑如何加强国内的建设和发展经济,以及如何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士气等问题。同时,他还与诸葛亮讨论了许多关于政治、军事和文化方面的问题,共同探讨如何解决当前面临的困难。
通过这次拜访,刘备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目标。他明白,要想实现统一大业,就必须团结各方力量,共同应对挑战。而诸葛亮作为他的得力助手和良师益友,无疑将成为他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支持者。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备逐渐巩固了国内的政权,并积极准备应对外部的威胁。他与诸葛亮一起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加强国家的建设和提高军队的战斗力。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国家逐渐走向繁荣和强大,也为后来的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三国这个动荡的历史时期,刘备和诸葛亮的合作成为了一段佳话。他们的共同努力不仅为国家带来了繁荣和稳定,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这段历史告诉我们要勇于面对挑战,善于合作共事,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同时,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