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鲁肃领了周瑜言语,径来舟中相探孔明。孔明接入小舟对坐。肃曰:“连日措办军务,有失听教。”孔明曰:“便是亮亦未与都督贺喜。”肃曰:“何喜?”孔明曰:“公瑾使先生来探亮知也不知,便是这件事可贺喜耳。”諕得鲁肃失色问曰:“先生何由知之?”孔明曰:“这条计只好弄蒋干。曹操、虽被一时瞒过,必然便省悟,只是不肯认错耳。今蔡、张两人既死,江东无患矣,如何不贺喜!吾闻曹操换毛玠、于禁为水军都督,则这两个手里,好歹送了水军性命。”鲁肃听了,开口不得,把些言语支吾了半晌,别孔明而回。孔明嘱曰:“望子敬在公瑾面前勿言亮先知此事。恐公瑾心怀妒忌,又要寻事害亮。”鲁肃应诺而去,回见周瑜,把上项事只得实说了。瑜大惊曰:“此人决不可留!吾决意斩之!”肃劝曰:“若杀孔明,却被曹操笑也。”瑜曰:“吾自有公道斩之,教他死而无怨。”肃曰:“何以公道斩之?”瑜曰:“子敬休问,来日便见。”次日,聚众将于帐下,教请孔明议事。孔明欣然而至。坐定,瑜问孔明曰:“即日将与曹军交战,水路交兵,当以何兵器为先?”孔明曰:“大江之上,以弓箭为先。”瑜曰:“先生之言,甚合愚意。但今军中正缺箭用,敢烦先生监造十万枝箭,以为应敌之具。此系公事,先生幸勿推却。”孔明曰:“都督见委,自当效劳。敢问十万枝箭,何时要用?”瑜曰:“十日之内,可完办否?”孔明曰:“操军即日将至,若候十日,必误大事。”瑜曰:“先生料几日可完办?”孔明曰:“只消三日,便可拜纳十万枝箭。”瑜曰:“军中无戏言。”孔明曰:“怎敢戏都督!愿纳军令状:三日不办,甘当重罚。”瑜大喜,唤军政司当面取了文书,置酒相待曰:“待军事毕后,自有酬劳。”孔明曰:“今日已不及,来日造起。至第三日,可差五百小军到江边搬箭。”饮了数杯,辞去。鲁肃曰:“此人莫非诈乎?”瑜曰:“他自送死,非我逼他。今明白对众要了文书,他便两胁生翅,也飞不去。我只分付军匠人等,教他故意迟延,凡应用物件,都不与齐备。如此,必然误了日期。那时定罪,有何理说?公今可去探他虚实,却来回报。
译文
《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中,周瑜向鲁肃询问关于借箭的事宜。孔明(诸葛亮)对周瑜说,曹操换掉了毛玠和于禁为水军都督,因此江东没有后顾之忧,应该庆祝这一胜利。然而,周瑜决定要杀掉孔明,因为诸葛亮泄露了他们的计划。
诗句
- 却说鲁肃领了周瑜言语,径来舟中相探孔明。
- 注释:这里指的是鲁肃根据周瑜的指令前来访问孔明。
- 孔明接入小舟对坐。
- 注释:孔明在小舟中迎接并邀请鲁肃坐下谈话。
- 连日措办军务,有失听教。
- 注释:鲁肃因为忙于军事事务而没有及时听取孔明的建议或指导。
- 便是亮亦未与都督贺喜。
- 注释:即使是孔明也没有向周瑜表示祝贺。
- 今蔡、张两人既死,江东无患矣,如何不贺喜!
- 注释:既然蔡瑁和张允已经去世,东吴就无需忧虑了,为何不庆祝一下?
- 我闻曹操换毛玠、于禁为水军都督,则这两个手里,好歹送了水军性命。
- 注释:我听说曹操更换了毛玠和于禁为水军都督,这可能意味着他们被替换后,东吴的水军会面临风险。
- 子敬休问,来日便见。
- 注释:你就不要问了。明天你会见到结果。
- 今日将与曹军交战,水路交兵,当以何兵器为先?
- 注释:今天将会与曹操的军队交战,而且是水路交兵,我们应该首先使用什么兵器?
- 操军即日将至,若候十日,必误大事。
- 注释:曹操的军队即将到达,如果再等待十天,必然会耽误战事。
- 只消三日,便可拜纳十万枝箭。
- 注释:只需要三天,就能够制造出十万支箭。
- 瑜大喜,唤军政司当面取了文书,置酒相待曰:“待军事毕后,自有酬劳。”
- 注释:周瑜非常高兴,立即命令军政司去获取了孔明的军令状,并设宴款待。
- 今日已不及,来日造起。至第三日,可差五百小军到江边搬箭。
- 注释:现在已经来不及了,下次再开始制作吧。直到第三日,可以派五百名小兵到江边搬运箭矢。
- 饮了数杯,辞去。
- 注释:饮酒后告别。
赏析
这段文字通过对话形式展现了三国时期孙权和周瑜的智谋较量,以及诸葛亮的智慧和策略。孔明的机智回应和周瑜的果断行动都体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和战略思维。同时,文中也描绘了战争前夕紧张的氛围和双方之间的心理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