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孔明说出那一件事来,且看下文分解。

我们来理解这首诗的格式要求:诗句在前,译文在后,同时在译文中标注出关键词和对应的注释。最后附上对该诗的赏析。

  1. 先输出诗句:
不知公瑾当年,见孔明之材,如何猜度?    
  1. 翻译:
    不知道周公瑾(周瑜)当年看到诸葛亮的才华时,他是如何猜测和判断的呢?
  2. 注释:
  • 孔明:诸葛亮的别称。
  • 公瑾:周瑜的字,这里指的是周瑜。
  • 当年:指过去的时间。
  • :推测,猜测。
  1. 赏析:
    这是一句询问句,表达了作者对周瑜当初对诸葛亮才华的猜测的好奇和疑问。通过这句诗,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和对历史事件的好奇。

  2. 接下来是下一句:

公瑾若知,必然深赞公之知人之明;    
  1. 翻译:
    如果周瑜知道这个情况,他一定会高度评价周瑜的识人眼光。
  2. 注释:
  • :一定。
  • :非常,极其。
  • :称赞,赞扬。
  1. 赏析:
    这句诗表达了周瑜如果知道自己被诸葛亮所料中,他会非常赞赏自己的识人眼光。这反映了周瑜对于自己能识别到诸葛亮这样的人才的自信和骄傲。

  2. 我们再看第三句:

可惜当时,孔明不在其中,此间之变,非但公瑾所料;    
  1. 翻译:
    很可惜的是,当时孔明并没有在场,这里的变故不仅仅是周瑜所能预料的。
  2. 注释:
  • 可惜:遗憾。
  • 孔明:诸葛亮,这里指的是诸葛亮不在当时的场合。
  • 此间:这里,此处。
  • :变化,变故。
  • :不是……的意思。
  • 公瑾:周瑜的简称,这里指的是周瑜。
  1. 赏析: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诸葛亮不在当场的遗憾,同时也暗示了周瑜对当时变故的无奈和遗憾。这种表达方式既突出了历史事实,又增加了诗词的戏剧性。

  2. 继续看第四句:

想当日,孔明瞻前顾后,良图安出?    
  1. 翻译:
    回想当年的诸葛亮,他总是瞻前顾后,他的好计划是怎么想出的呢?
  2. 注释:
  • 瞻前顾后:指犹豫不决。
  1. 赏析: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于诸葛亮决策过程的好奇和疑问。通过这个疑问,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诸葛亮才智的敬佩和对历史事件的关注。

  2. 最后的两句:

想见诸葛大名垂宇宙,而身不过居山林;    
  1. 翻译:
    想来诸葛大名将流芳千古,但他却只生活在山野间。
  2. 注释:
  • 名垂宇宙:名声传遍宇宙。形容名声之大、影响之远。
  1. 赏析: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名声的巨大和影响力深远的赞叹。同时也表达了对诸葛亮生活状态的感慨,即虽然诸葛亮的名声很大,但他依然过着隐居的生活。这种反差使得诗词更具有了深度和哲理性。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诸葛亮的描绘和对其事迹的回顾,展示了作者对历史的尊重和对人物性格的深刻理解。同时,通过诗词的形式,也传达了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感慨和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