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有西湖,颍上亦有西湖,皆为名胜,而东坡连守二郡。其初得颍,颍人曰:“内翰只消游湖中,便可以了公事。”
秦太虚因作一绝云:“十里荷花菡萏初,我公身至有西湖。欲将公事湖中了,见说官闲事亦无。”后东坡到颍,有谢执政启云:“入参两禁,每玷北扉之荣;出典二帮,迭为西湖之长。”
故其在杭,请浚西湖,聚葑泥,筑长堤,自南之北,横截湖中,遂名苏公堤。夹植桃柳,中为六桥。南渡之后,鼓吹楼船,颇极华丽。后以湖水漱啮,堤渐凌夷。入明,成化以前,里湖尽为民业,六桥水流如线。正德三年,郡守杨孟瑛辟之,西抵北新堤为界,增益苏堤,高二丈,阔五丈三尺,增建里湖六桥,列种万柳,顿复旧观。久之,柳败而稀,堤亦就圮。
嘉靖十二年,县令王钅弋令犯罪轻者种桃柳为赎,红紫灿烂,错杂如锦。后以兵火,砍伐殆尽。万历二年,盐运使朱炳如复植杨柳,又复灿然。迨至崇祯初年,堤上树皆合抱。太守刘梦谦与士夫陈生甫辈时至。二月,作胜会于苏堤。城中括羊角灯、纱灯几万盏,遍挂桃柳树上,下以红毡铺地,冶童名妓,纵饮高歌。夜来万蜡齐烧,光明如昼。湖中遥望堤上万蜡,湖影倍之。萧管笙歌,沉沉昧旦。传之京师,太守镌级。
西湖梦寻·卷三·西湖中路·苏公堤
张岱笔下的名胜古迹与历史记忆
- 杭州西湖美景
- 西湖美景,自古至今备受文人墨客推崇
- 西湖与颍上西湖均为名胜,影响深远
- 东坡连任二郡后,西湖成为公务活动中心
- 颍上西湖之由来
- 颍上西湖与杭州西湖齐名,皆为历史名胜
- 颖上人对东坡游湖之举表示赞许
- 西湖在明末清初被赋予了更深远的文化意义
- 东坡连任二郡影响
- 东坡连任两郡后,西湖成为政务和文化交流场所
- 西湖美景成为公务处理之地,彰显其重要性
- 苏轼治理西湖,使之成为官民共享的美好空间
- 西湖治理措施
- 张岱详细描述了西湖浚湖、葑泥筑堤等工程
- 六桥及桃柳种植,再现西湖昔日风采
- 明朝成化年间开始,苏堤逐渐恢复旧观
- 西湖历史变迁与保护
- 西湖经历多次战火与自然灾害破坏
- 明末至清初,西湖得到进一步整治与保护
- 官府与民众共同努力,使西湖重现辉煌
- 苏堤建设与文化意义
- 苏公堤由秦太虚所作绝句引发
- 苏堤自南至北横截湖中,名扬四方
- 苏堤成为西湖游览重要景点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
- 苏堤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 苏堤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
- 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提升地方经济水平
- 苏堤的维护与管理,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 苏堤的历史变迁与现代保护
- 进入明代以后,苏堤得到修缮与扩建
- 清代继续加固堤坝,保持其坚固与美观
- 现代保护措施确保苏堤长久传承,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 苏堤的美学价值与社会功能
- 苏堤不仅是自然美景,更是文化象征
- 苏堤在历史上承载了多重社会功能,如政治、军事、交通等
- 苏堤的美学价值体现在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内涵上
- 苏堤对后世影响的持续效应
- 苏堤成为后世文人墨客创作灵感来源
- 成为研究宋代水利建筑的重要案例
- 苏堤的历史地位使其成为连接古今文化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