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庵在瑞石山。其山秀石玲珑,岩窦窈窕。宋嘉定间,邑人胡杰居此。元至元间,道士徐洞阳得之,改为紫阳庵。其徒丁野鹤修炼于此。一日,召其妻王守素入山,付偈云:“懒散六十年,妙用无人识。顺逆俱两忘,虚空镇长寂。”遂抱膝而逝。守素乃奉尸而漆之,端坐如生。妻亦束发为女冠,不下山者二十年。今野鹤真身在殿亭之右。亭中名贤留题甚众。

其庵久废,明正统甲子,道士范应虚重建,聂大年为记。万历三十一年,布政史继辰范涞构空翠亭,撰《紫阳仙迹记》,绘其图景并名公诗,并勒石亭中。

李流芳《题紫阳庵画》:

南山自南高峰逦迤而至城中之吴山,石皆奇秀一色,如龙井、烟霞、南屏、万松、慈云、胜果、紫阳,一岩一壁,皆可累日盘桓。而紫阳精巧,俯仰位置,一一如人意中,尤奇也。余己亥岁与淑士同游,后数至湖上,以畏入城市,多放浪两山间,独与紫阳隔阔。辛亥偕方回访友云居,乃复一至,盖不见十余年,所往来于胸中者,竟失之矣。山水绝胜处,每恍惚不自持,强欲捉之,纵之旋去。此味不可与不知痛痒者….紫阳庵道也。余画紫阳时,又失紫阳矣。岂独紫阳哉,凡山水皆不可画,然不可不画也,存其恍惚而已矣。书之以发孟旸一笑。

【紫阳庵】
紫阳庵位于瑞石山。此山秀丽奇特,岩石玲珑剔透,山洞幽深。宋嘉定年间,邑人胡杰居住于此。元至元间,道士徐洞阳得到此地,将其改为紫阳庵。其弟子丁野鹤在此修炼。一天,他召唤他的妻子王守素入山,并交给她一首诗:“懒散六十年,妙用无人识。顺逆俱两忘,虚空镇长寂。”随后抱着膝盖死去。王守素于是将尸体漆上,端坐如生。妻子也束发为女冠,不下山生活二十年。现在,丁野鹤的真身仍在殿亭的右方。亭中有许多名贤留下的题词。

【庵久废】
紫阳庵长时间废弃。明正统甲子年,道士范应虚重建,聂大年为之作记。万历三十一年,布政史继辰、范涞构建空翠亭,撰写《紫阳仙迹记》,描绘其图景并与名公诗一同刻在亭中。

李流芳的《题紫阳庵画》中提到:“南山自南高峰迤逦而至城中之吴山,石头皆奇秀一色,如龙井、烟霞、南屏、万松、慈云、胜果、紫阳,一岩一壁,皆可历日盘桓。而紫阳精巧,俯仰位置,一一如人意中,尤为奇妙。我己亥岁与淑士同游此地,后多次到湖上,因畏惧城市,多在两山间放浪,唯独与紫阳隔开。辛亥年,与方回访友云居,再次前往,大约十年未见,往来于心中的景物竟已失去。山水绝佳之处,每每恍惚不能自持,强行捕捉它,它很快又离开。这种味道不可与不了解痛苦的人分享……紫阳庵是道场。我在绘制紫阳庵时,又失去了紫阳。岂止是紫阳,所有山水都不可画,但不可不画,只是保留它们的恍惚而已。写下此文以启发孟旸一笑。”

【赏析】
紫阳庵位于瑞石山中,风景秀丽,是修行之地。庵的创建者是道士徐洞阳,他的徒儿丁野鹤在此修道。故事中的主人公通过一首诗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感悟和对道家思想的认同。紫阳庵虽然历经岁月变迁,但依然保存着其独特的魅力和历史价值。

李流芳在文中通过描绘紫阳庵周围的景色以及自己的感受,展现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他通过对紫阳庵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道家思想的理解以及对山水之美的赞美。同时,他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传达了对自然和生命的感慨。

这篇文章不仅是对紫阳庵的描述,更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考和表达。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不要忘记去欣赏自然的美丽和享受生命的过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