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归马拥都城,争羡贤哉太傅行。
吾道正从占出处,斯人端不负平生。
云移玉垒堪支笏,水落瞿塘便濯缨。
落日啼猿夔府道,定依南斗望神京。
【注释】
春风归马:比喻春风吹动战马,使它们奔腾。拥:簇拥;都城:指京城长安。争羡(xuè):羡慕。贤哉:贤明啊。太傅:官名。致仕:辞官退隐。还蜀:回到故乡四川。其一:第一首。占处:即“出处”。斯人:此人。负:辜负;不负:不辜负。云移玉垒堪支笏(hù):形容地势高耸,云雾缭绕如玉垒山峰,足以支撑文官的笏板。支:撑;拄;支拄。支笏:古代官员在行礼时,用笏板支撑身体。水落瞿塘便濯缨(zhuó yīng):水流到瞿塘峡时,清流激荡,使人洗去冠缨。濯缨:濯洗帽子。濯缨:洗帽。濯:洗。濯缨:洗帽。濯,洗净。濯缨:洗帽。濯,洗去。夔府道:指夔州(今属四川)道路。定依南斗望神京:一定仰观北斗星宿,思念京都长安。南斗六星:古人认为北斗星有六颗星,称为“斗”。斗魁一星,又名天枢。因在斗魁上,故为“斗柄”。“斗柄”即斗杓,用以指代北斗七星。古人以斗杓指向北方为正北方向。南斗六星中第六颗星叫勾陈,因它与北极星位置相近,所以古人以之象征帝座或天子,称其为“南斗”或“南辰”、“斗极”。南斗又称“天庙”,是古人祭祀祖先的地方。古人认为天上的星星和地上的事物都有某种联系,因而把天上的星宿作为观测天象、占卜休咎、决定政事等的重要依据,并赋予各种神话传说。
赏析:
此诗作于公元765年(唐肃宗上元二年),当时杜甫正在夔州。他送石门县尉张为归乡,作此诗相赠。全诗八句,前四句写诗人对张为回乡返家的欣喜之情,后四句写诗人对张为功成身退、归田隐居的祝愿。
首联写诗人对张为回乡返家的欣喜之情。诗人首先以春风归马来比喻张为的归来,接着又写人们纷纷羡慕张为的贤明远见,认为他能胜任朝廷重托,为朝廷出力。
颔联写诗人对张为功成身退、归田隐居的祝愿。诗人说:“我的志向从不曾离开过出处。”意思是,我始终关心国事,希望建树一番伟业,为朝廷服务。而张为却一直过着闲散的生活,没有辜负自己的平生心愿,这实在是让人羡慕不已。诗人说:“像云朵移动,好像玉垒山一样高耸入云;像流水落去,就好像瞿塘峡一般险峻。”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赞美了张为的才德,也表达了他对张为的深深怀念之情。
颈联写诗人对张为功成身退、归田隐居的祝愿。诗人说:“夕阳西下的时候,夔州的猿猴啼叫着,仿佛在诉说着你当年在此地任职的情景。”诗人在这里运用了想象、联想的手法,将眼前的夔州山水与往昔的往事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张为的深情眷恋和思念之情。
尾联写诗人对张为功成身退、归田隐居的祝愿。诗人说:“你一定要仰观北斗星宿,思念京都长安。”这里的“一定”二字,既表明了诗人的愿望,又体现了他对张为的深厚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