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似裙腰,断桥一带春谁主。
残梅馀处。
一样愁风雨。
踏踏轮蹄。
不管年光暮。
游人去。
野鸥千数。
冷落孤山路。

【注释】

1.点绛唇:唐教坊曲,又名“凤衔杯”、“锁合欢”,有《点绛唇》、《凤衔杯》两种。词牌名。

2.孤山:在杭州西面,山上多植梅,故称梅岭。

3.次林君复咏草韵:林君复字复叔,号竹坡,南宋诗人,善作小词。

4.壬午: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

5.绿似裙腰:形容梅树的枝干像女子的裙子那样柔软而美丽。

6.断桥:指西湖上的断桥,是苏小小与情人游赏的地方。

7.残梅馀处:指梅花凋零之处。

8.踏踏轮蹄:形容行人车马络绎不绝的景象。

9.冷落孤山路:形容山林中人迹稀少,显得冷清荒凉。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杭州孤山春景的小词。全词以“孤山”为中心,从不同角度刻画了春天的景色和氛围:

上片写梅,下片写人。起首三句描写孤山一带春天景色之美,突出梅树的婀娜多姿。“绿似裙腰”比喻梅树嫩叶的颜色如少女裙带般柔美,“断桥一带春谁主”则暗示了梅树的美丽无人能敌。接着两句写春雨中的残梅,依然保持着其独有的风采,即使风雨无情地摧残着一切,它们依旧坚强地生长着。这两句表现出梅花不畏严寒、顽强生存的精神。

过片之后,词人转向对游人的描写,“踏踏轮蹄。不管年光暮”形象描绘了游客们络绎不绝的情景,而他们并不关心时间的流逝,只专注于欣赏风景。这反映了一种随遇而安、及时享乐的人生态度。

最后三句则是对“游人”的进一步描写,他们虽然来去匆匆,但留下了许多自然的痕迹,如野鸥栖息于断桥旁的树林中,使得这个场景更加生动而富有生气。然而,这种生机勃勃的氛围被“冷落孤山路”所打破,表明虽然大自然充满了生机,但人类活动却给自然环境带来了破坏和冷落。

这首词通过对孤山春景的描绘,展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想状态,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