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涨平桥弄晚晴。
渔舟斜系锦江城。
好装飞絮傍寒轻。
摇尽征鸿无气力,眠残落月没心情。
又听长笛数归程。

浣溪沙 咏芦花(壬午)

水涨平桥弄晚晴。

渔舟斜系锦江城。

好装飞絮傍寒轻。

摇尽征鸿无气力,眠残落月没心情。

又听长笛数归程。

注释:

  • 浣溪沙:词牌名,是唐教坊曲,属“中吕宫”,有单调、双调两体,前后段各四句,共八句。
  • 壬午:宋徽宗政和年间的干支纪年,这里指代一个特定的时间或年份。
  • 水涨平桥弄晚晴:水面上涨,桥上人潮汹涌,傍晚时分天气晴朗。
  • 渔舟斜系锦江城:渔船在夕阳下斜靠在锦江边的城市旁。
  • 好装飞絮傍寒轻:好像把飘落的柳絮装进怀里,让它们在微风中轻轻飘扬。
  • 摇尽征鸿无气力,眠残落月没心情:希望振翅高飞的大雁已经没有力气了,残存的月亮也失去了光亮。
  • 又听长笛数归程:又听到了长笛声,仿佛在数着回家的路程。

赏析:
这首《浣溪沙》描绘了一种宁静而略带忧伤的氛围。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观察,抒发了自己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首句“水涨平桥弄晚晴”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傍晚景象。水面上涨,桥上人潮汹涌,傍晚时分天气晴朗。这样的景色给人一种平和、宁静的感觉,也为接下来的抒情打下了基础。

接下来的两句“渔舟斜系锦江城”则是诗人对这种宁静场景的具体描写。渔船在夕阳下斜靠在锦江边的城市旁,似乎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这里的“锦江城”很可能指的是诗人所在的城市,通过这样的描写,诗人表达了自己的归属感和安宁感。

第三句“好装飞絮傍寒轻”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对飞絮的喜爱,以及它给周围带来的温暖和轻盈。这里的“飞絮”很可能指的是柳絮,柳絮随风飘舞,为寒冷的冬天增添了一抹生机。诗人通过这样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向往。

接下来的两句“摇尽征鸿无气力,眠残落月没心情”则转向了对大雁的描绘。大雁在飞翔时显得疲惫无力,而月亮也逐渐失去了光彩,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无情。这里的“征鸿”可能指的是远行的旅人或使者,他们为了生计或使命四处奔波,而诗人则感叹时光易逝,无法挽留。这两句既表达了诗人对大雁的同情,也反映了他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最后一句“又听长笛数归程”则是诗人对未来的期待和憧憬。听到长笛声,仿佛在数着回家的路程,诗人的心情也随之变得愉悦起来。这里的“长笛”可能指的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其悠扬的旋律能够引发人们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这首《浣溪沙》以平静的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一些象征和暗示手法,使得整首词更加富有层次和内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