籊籊江门旧钓竿。
如今落手尽清闲。
鳞鳞三六双双鲤,历历千重叠叠山。
斜月落,晓霜残。
藤蓑耐得一江寒。
橛头信水亭亭去,鲸浪惊雷午梦安。
【注释】
籊籊:形容水声。江门:山名,在今四川宜宾。藤蓑:用树皮做成的蓑衣。白沙:指白色的沙滩。五首:指《鹧鸪天》中五首诗。
籊籊(xiào xiáo)江门旧钓竿。如今落手尽清闲。
籊籊:象声词,形容水流的声音。江门:山名。旧:过去。钓竿:钓鱼用的工具。“籊籊”二字是描写声音,与后面的诗句相呼应,写出了渔人在江边垂钓的情景,表现出诗人对渔人生活的羡慕。“如今落手尽清闲”,这一句写出了诗人的感叹。因为现在渔人已经不在了,所以渔人的钓竿也变得空荡荡地躺在那里,没有一点生机。
鳞鳞三六双双鲤,历历千重叠叠山。
籊籊:象声词,形容水流的声音。三六:指鲤鱼在水中排列成直线的样子。双双:指鲤鱼在水中排成双排的样子。历历:清晰可见的意思。千叠:指山峰连绵不断。重:重叠。叠:层层叠起。
斜月落,晓霜残。
斜月落:月亮斜挂下来。晓霜残:早晨的冷霜还没有完全融化。这两句写日出时分的景象,表现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变化。
藤蓑耐得一江寒。
藤蓑:用树皮做成的蓑衣。江寒:指江上的寒冷。这一句表现了诗人对于自然景观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橛头信水亭亭去,鲸浪惊雷午梦安。
橛头:指船头或船尾。信水:顺流而下的样子。亭亭:高耸的样子。鲸浪:巨大的波浪,也指海浪。惊雷:指雷电交加的天气。午梦:中午的梦。这两句写渔人驾着小船顺流而下,经过波涛汹涌的大海,经历了狂风暴雨,最后安然无恙地回到了家。
赏析:
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作者任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当时作者正在东坡居住,常以渔舟为伴,游于赤壁之下,因而写下了许多咏叹江湖、山水的作品。此词便是其中佳作之一。
上片开头三句写渔人已去,只剩下空寂的江门和那把曾经熟悉的钓竿。“籊籊”一词,形容江水潺潺之声,似有似无,极富音乐美。“籊籊”又似渔翁垂钓的声响,令人联想到往日与渔翁相伴的欢乐时光。然而这一切已成过往,如今的钓竿只能成为诗人回忆往事时的物证了。“如今落手尽清闲。”一句,更是道出了诗人内心的酸楚和无奈。他不禁感慨万千,想起了那些昔日与渔翁一起垂钓的日子,如今却只能在记忆中寻觅那份难得的清闲。
下片开始几句描绘了江上景色,“鳞鳞”、“历历”等词语形象生动地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那宁静祥和的大自然之中,感受到渔人之乐。然而,这种美景并不能带给诗人任何安慰,反而让他感到更加寂寞和空虚。
最后两句“斜月落,晓霜残”以及“藤蓑耐得一江寒”都流露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之情。他欣赏着江水的潺潺之声,感受着秋阳的温暖;他欣赏着江岸的秀美景色,感受着岁月的流转;他欣赏着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感受着生命的美好。这一切都让他陶醉其中,流连忘返。然而,他也深知自己不能永远停留在这里,必须回到现实生活之中去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于是,他下定决心要勇敢地面对未来,迎接新的挑战。
全词通过对渔人的生活场景的描绘和对自然之美的赞美来表达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和情感。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渔人的生活,展现了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他也不忘记关注社会现象,借渔人之口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和腐败现象,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和抗议。整篇作品既有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向往,又有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批判,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才情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