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斋先生名襄,是年冬,即相随习幕于奉贤官舍。有同习幕者,顾姓名金鉴,字鸿干,号紫霞,亦苏州人也。为人慷慨刚毅,直谅不阿,长馀一岁,呼之为兄。鸿干即毅然呼余为弟,倾心相交。此余第一知己交也,惜以二十二岁卒,余即落落寡交,今年且四十有六矣,茫茫沧海,不知此生再遇知己如鸿干者否?
忆与鸿干订交,襟怀高旷,时兴山居之想。重九日,余与鸿干俱在苏,有前辈王小侠与吾父稼夫公唤女伶演剧,宴客吾家,余患其扰,先一日约鸿干赴寒山登高,借访他日结庐之地。芸为整理衅榼。
越日天将晓,鸿干已登门相邀。遂携榼出胥门,入面肆,各饱食。渡胥江,步至横塘枣市桥,雇一叶扁舟,到山日犹未午。舟子颇循良,令其籴米煮饭。余两人上岸,先至中峰寺。寺在支硎古刹之南,循道而上,寺藏深树,山门寂静,地僻僧闲,见余两人不衫不履,不甚接待,余等志不在此,未深入。归舟,饭已熟。饭毕,舟子携榼相随,嘱其子守船,由寒山至高义园之自云精舍。轩临峭壁,飞凿小池,围以石栏,一泓秋水,崖悬薜荔,墙积霉苔。坐轩下,惟闻落叶萧萧,悄无人迹。出门有一亭,嘱舟子坐此相候。余两人从石罅中入,名「一线天」,循级盘旋,直造其巅,曰「上白云」,有庵已坍颓,存一危栈,仅可远眺。小憩片刻,即相扶而下,舟子曰:「登高忘携酒榼矣。」鸿干曰:「我等之游,欲觅偕隐地耳,非专为登高也。」舟子曰:「离此南行二三里,有上沙村,多人家,有隙地,我有表戚范姓居是村,盍往一游?」余喜曰:「此明末徐俟斋先生隐居处也,有园闻极幽雅,从未一游。」于是舟子导往。村在两山夹道中。园依山而无石,老树多极纡回盘郁之势,亭榭窗栏尽从朴素,竹篱茆舍,不愧隐者之居。中有皂荚亭,树大可两抱。余所历园亭,此为第一。园左有山,俗呼鸡笼山,山峰直竖,上加大石,如杭城之瑞石古洞,而不及其玲珑。旁一青石加榻,鸿干卧其上曰:「此处仰观峰岭,俯视园亭,既旷且幽,可以开樽矣。」因拉舟子同饮,或歌或啸,大畅胸怀。土人知余等觅地而来,误以为堪舆,以某处有好风水相告。鸿干曰:「但期合意,不论风水。」(岂意竟成谶语!)酒瓶既罄,各采野菊插满两鬓。
诗句:浮生六记 · 卷四 · 浪游记快
译文:思斋先生名襄,是年冬,即相随习幕于奉贤官舍。有同习幕者,顾姓名金鉴,字鸿干,号紫霞,亦苏州人也。为人慷慨刚毅,直谅不阿,长馀一岁,呼之为兄。鸿干即毅然呼余为弟,倾心相交。此余第一知己交也,惜以二十二岁卒,余即落落寡交,今年且四十有六矣,茫茫沧海,不知此生再遇知己如鸿干者否?
关键词解释:
- 浮生六记
- 卷四
- 浪游记快
- 思斋先生
- 鸿干
赏析:
《浮生六记》是清代作家沈复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作者及其妻子陈芸在江南生活的美好时光。其中“浪游记快”一章,记录了作者与朋友鸿干一同游历的经历和感悟。
诗中描述了一个名叫思斋先生的友人与作者的交往,以及他们共同游览山水的情景。思斋先生名襄,是作者在幕府中的朋友。两人一同游玩,欣赏着美景,感受着大自然的魅力。同时,诗中也展现了思斋先生的性格特点——慷慨刚毅,直谅不阿,让作者感到十分敬仰。
诗中的“鸿干即毅然呼余为弟,倾心相交”表达了作者对于友情的珍视和感激之情。尽管思斋先生已经去世,但这段友谊仍然让作者感慨万千。同时,诗中的“此生再遇知己如鸿干者否?”也引发了读者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和对友谊的赞美,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无常、缘分难求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