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个夷吾,渡江后、久窥神器。谁更念、神州未复,江河顿异。堪笑一生苏武节,曾无半点新亭泪。问乱臣、贼子出臣家,谁之罪。
王与马,久分据。敦与导,还同计。算败终为相,成当为帝。漫惜伯仁由我死,太真拔舌斯何意。叹谁将、赵盾弑君看,书其事。
【注释】
- 好个夷吾(《左传》记载,齐桓公想立公子小白为太子,管仲反对,说:好个夷吾,他善于治国平天下,我不如他。)——这里用夷吾指代齐桓公。
- 渡江后、久窥神器(《晋书.王导传》:“王丞相既得志,权移于温峤、庾亮。”)——这里用神器指代国家政权。
- 神州未复(“神州”指中原大地,古代汉族人对祖国的称呼。)——这里指沦陷区没有收复。
- 江河顿异(《宋史.岳飞传》:“河朔之地,一望无际,然当议以三镇,非尽举之不可。若欲取之,当先取燕云十六州。”)——这里指金兵占领了中原。
- 曾无半点新亭泪(三国孙皓投降司马昭时,在建业(今南京)的新亭上流泪,后人称这种眼泪为“新亭泪”。)——这里指南宋灭亡时的悲痛。
- 乱臣贼子出臣家(《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这里指南宋朝廷中投降派。
- 谁之罪(《左传.僖公五年》:“晋侯及秦伯战于韩,获成安君,作郑成公归逆,实班师也,遂城之,使原轸谢罪焉。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这里指金兵入侵中原。
- 王与马,久分据(“王与马,共天下”,这是《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一句话。)——这里指南宋朝廷中的主战派和主和派的争论。
- 敦与导,还同计(“王敦、导谋篡位,事泄诛死”出自《三国志.王敦传》。)——这里指金兵入侵中原。
- 算败终为相,成当为帝(《史记.陈涉世家》:“夫陈胜者,阳城人也。……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这里指南宋朝廷中的主和派。
- 漫惜伯仁由我死,太真拔舌斯何意(“伯仁”指张巡,“太真”指李白),“拔舌”指李白被害。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张巡不投降,李白就不会被杀。
- 叹谁将、赵盾弑君看,书其事(《左传·宣公四年》:“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从台上弹人面而歌之曰:‘南有阎乐北有游敳,南有箕子东有延母,朝不及夕,岁不我与。’”赵盾杀了灵公,《春秋》载这件事。)——这里指南宋朝廷中主和派的做法。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金兵入侵中原以后,南宋大臣们的议论。诗人通过议论的形式表达了对主和派的谴责。
开头两句写南宋大臣们议论金兵入侵的问题。诗人首先指出了南宋大臣们的不同意见:有的主张抗战,有的主张求和;有的主张抗战到底,有的主张投降。接着指出,不论哪一种态度都是不正确的。诗人把南宋大臣的态度比作齐桓公与管仲的态度,齐桓公想立公子小白为太子,管仲不同意,他说:“好个夷吾!他善于治国平天下,我不如他。”诗人认为南宋大臣们应该学习管仲的见识,而不是齐桓公的见识。
中间四句是对南宋投降派的批判。诗人首先指出,南宋的投降派认为金兵入侵中原是宋朝的责任;其次指出南宋的投降派把宋朝的灭亡归咎于南宋的大臣们;再次指出南宋的投降派把宋朝的灭亡归咎于南宋的百姓;最后指出南宋的投降派对宋朝的灭亡表示惋惜。诗人对南宋投降派的态度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尾联写了南宋的主和派。诗人先写了主和派的错误,然后写了主和派的行为。诗人认为,如果主和派不投降的话,南宋的大臣们就不会被杀。因此,主和派的行为是不应该的。
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感情激昂热烈,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民族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