峭帆十幅飞腾。饿鸱声。长啸骑蓬掠过、吕蒙城。
腰下箭。匣中剑。似霜明。血染一江鲛鳄、不闻腥。
乌夜啼是宋代词牌名,《水调歌头》是宋词常用曲调,《丹阳归舟大风》是题目。
峭帆:形容帆船高耸挺拔的样子。
饿鸱:指饥饿的鸱鸟。
长啸骑蓬掠过吕蒙城:长声呼啸着骑着船飘过吕蒙城。吕蒙城,在今安徽省和县东南。
腰下箭:腰里插着的弓箭。
匣中剑:剑插在剑鞘里。
似霜明:像霜一样明亮。
鲛鳄:鳄鱼。
不闻腥:听不到腥味。
赏析:
这首词描写了作者乘坐小船,穿越大江,历经艰险到达目的地后的情景。全词描绘了一幅壮丽的画面,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和生命的顽强。
首句“峭帆十幅飞腾”,描绘了船只高耸挺拔,如同飞翔的鹰一般。紧接着,“饿鸱声”一句,则形象地刻画了饥饿的鸱鸟发出的声音。这种声音与船只的风驰电掣相比,更显得凄凉而哀婉。
接下来的两句,“长啸骑蓬掠过吕蒙城”,则是作者乘舟疾行的场景。这里的“吕蒙城”,即吕蒙城,位于今安徽省和县东南。这两句诗通过“长啸骑蓬掠过”这一动作,展现出了作者豪迈的气魄和坚定的信念。
最后两句,“腰下箭。匣中剑。似霜明。血染一江鲛鳄不闻腥”,则是作者抵达目的地后的情景。这里的“腰下箭”指的是腰里的弓箭。而“匣中剑”则是剑插在剑鞘里的状态。这两句诗句通过对弓箭和剑的描述,进一步烘托出作者豪放不羁的气质。而“似霜明”和“血染一江鲛鳄不闻腥”则分别形容了箭和剑的锋利程度以及战场上的血腥味,从而更加生动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英勇战士的无畏精神。
整首词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战斗场景,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生死、荣辱等哲学问题的思考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