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林诗老,爱云岩鹤涧。两屐孤篷岁寻遍。把英雄儿女,白石清泉,研秋露,细向松窗编纂。
兹丘原胜地,往迹千年,不共昆明劫灰变。怎我梦来时,水走峰移,似一夜、铎声驱转。倒不如、卧向卷中游,还识得庐山,旧时真面。
【注释】
洞仙歌:词牌名,《洞仙歌》是唐教坊曲。双调,九十七字,前段十一句五仄韵,后段十一句六平韵。
凤林诗老,爱云岩鹤涧:以凤凰林和诗为乐的老者,喜欢去游云岩、鹤涧。凤林:指凤凰林。
两屐孤篷岁寻遍:一年中到处都走遍了。屐:鞋。
把英雄儿女,白石清泉,研秋露,细向松窗编纂:把英雄豪杰的事迹,白石清泉的清纯,秋露的清凉,细读着松树窗前的编著。
兹丘原胜地,往迹千年,不共昆明劫灰变:这个山丘本来就是胜地,它的历史有一千年,不和昆明(今云南)被战火毁灭时一样。
怎我梦来时,水走峰移,似一夜、铎声驱转:怎想我在梦中到来时,山峰在移动,就像那一夜铎声驱使转动一样。
倒不如、卧向卷中游,还识得庐山,旧时真面:倒不如躺在床上读书,还能认得出庐山的真面目。
【赏析】
此词是一首咏史词,上片写顾抱山志所记虎丘之胜,下片写虎丘之美,并以虎丘比作庐山。全词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富有哲理意味。
上片起笔即点明作者对顾抱山《虎丘志》的喜爱之情,“凤林诗老”四句,总揽虎丘之胜。“凤林”,指凤凰林,相传晋王恭曾在此处筑室读书,人称“王恭楼”。“云岩”,指虎丘上方的岩石,“鹤涧”,指虎丘下方的小河上的溪涧,“云岩鹤涧”,形容虎丘景色优美。“两屐孤篷”三句,写自己游历此地的情景。“屐”,鞋;“篷”,伞。这里用典,指杜甫《登高》诗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之句。“把英雄儿女”四句,进一步描写虎丘美景。“英雄儿女”,指春秋时期的伍子胥和范蠡。他们在这里隐居,并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白石清泉”、“秋露”,均指虎丘附近的风景,“白石”指虎丘的白塔,“秋露”指秋天的早晨露水,都是诗人笔下赞美的对象。“研”同“吮”,“秋露研”即吮吸秋露。以上几句,既写了虎丘的山水之美,又表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下片承上片之意,抒发对虎丘美景的向往。“兹丘”以下三句,说明虎丘的胜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与昆明(今云南)的古刹劫灰变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怎我梦来时”,化用白居易《长恨歌》“忽魂悸以魄动”诗句,说自己做梦来到这个地方时,只见山势变幻,仿佛一夜之间山崩地裂、天摇地动,而虎邱却安然无恙。“倒不如”三句,是说比起梦中的山崩地裂、天摇地动来,还不如躺在书案上读书,更能领略庐山的真面目。“倒不如”三句,语意双关,既指卧在床上读书,也指卧向书中游赏虎丘。“还识得”三句,意思是说通过阅读《虎丘志》,作者能重新认识虎丘的自然风光以及历史变迁。
全词熔写景与抒情于一炉,既有对虎丘自然美景的赞颂,又有对虎丘悠久历史的追怀,更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