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清华不注,搔首望,白云齐。想尚父夷吾,雪宫柏寝,衰草长堤。松耶柏耶在否,只斜阳、七十二城西。石窌功名何处,铁笼筹算都非。
尽牛山涕泪沾衣。极目雁行低。叹鲍叔无人,鲁连未死,憔悴南归。依然洋洋东海,看诸生、奏玉简金泥。谁问碻磝战骨,秋风老树成围。
【注释】
天清华不注:济南,今属山东。“清华”指济南的清泉,即“趵突泉水”。不注:不注入。
搔首望:搔首,搔头皮,形容发愁的样子;望,远望。
尚父夷吾:春秋时齐桓公的丞相管仲曾被封为“上卿”,故称他为“尚父”;夷吾,管仲字。
雪宫柏寝:雪宫,管仲所居之宫名,在今济南市南。
松耶柏耶:杜甫《秋兴八首》中云:“长安名利客,尽在昆明池。”杜甫用此意。
斜阳:夕阳。
石窌(xuē):石门,古代关隘名,在今山东省济南市西,为齐桓公所建。
铁笼筹算:比喻权位。
牛山涕泪沾衣:典出《战国策·赵策》,燕昭王欲以荆轲刺秦王为太子报仇,燕太子丹请荆轲入秦行刺未果而归,于易水边送别,高渐离击筑,荆轲悲歌,太子及宾客皆泣下。
鲍叔:齐国大夫,因推荐贤才管仲而闻名。
鲁连:战国时齐国辩士,鲁仲连义不帝秦,自刎而死。
洋洋:水流广大貌。
玉简金泥:古代封赐诸侯的文书。
碻(qiān)磝:山名,位于今山东省济南市西北,是古代齐鲁分界处。
【赏析】
本篇是杜甫在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春所作。当时杜甫流寓在齐州(今山东省济南市),作此诗怀念友人,抒发忧国之情。全诗共八句,前三句写登临所见,后五句抒发感慨,末二句点题,结构严谨。
开头两句,写诗人登上济南的高楼,遥望北方,想到齐桓公的丞相管仲和相国晏子,两人都曾在齐国建立过功勋,但如今都已去世,他们的坟墓也荒芜不堪了。“天清华不注”,既写出了济南的地理位置特点,又写出了作者对齐桓、晏子的追忆之意。“搔首望”,写出了诗人眺望时的神态动作,流露出一种惆怅、失望的心情。
三、四两句,写诗人看到济南城外的白云,想到了历史上的管仲和晏子,他们曾在这里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死后却长眠于这片荒凉之地。这里,杜甫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先贤功业未成而身陨的惋惜之感。“松耶柏耶”,既写景,又借松柏来寄托对管仲和晏子的思念之情。“七十二城西”,写诗人站在高处,眼前一片荒凉,只有那七十二座城郭依稀可辨。这一句既是实写,又是虚写,虚实结合,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历史的感叹。
五、六两句,由登楼眺望自然景色过渡到对人事的感怀。“石窌功名”,既指管仲所居的石头门关,又暗指管仲的功业。“铁笼筹算”,既指管仲的权位,又暗指管仲的谋略。“七十二城西”,写诗人站在高处,眼前一片荒凉,只有那七十二座城郭依稀可辨。这两句既写出了景物的特点,又写出了诗人对管仲功业和权位的羡慕之情。
接下来两句,进一步抒写诗人对管仲和晏子的怀念。“尽牛山涕泪沾衣”,意思是说,面对这荒凉的景色,诗人不禁伤心流泪。“极目雁行低”,意思是说,看着天空中飞过的雁群,诗人不禁感到凄凉。这里,诗人运用了“极目”、“涕泪”、“雁行”等词语,使画面更加生动感人。
最后两句,写诗人回到济南城下来,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叹鲍叔无人,鲁连未死”,意思是说,自己虽然有才华,却没有人赏识;鲁仲连虽已死去,但自己仍想为国家效力。“依然洋洋东海”,意思是说,自己虽然身处困境,但仍心怀壮志。“诸生奏玉简金泥”,意思是说自己虽然身处逆境,但仍希望为国家效力,得到重用。这两句既写出了诗人的感慨,又表现出诗人的坚韧意志。
本诗是杜甫晚年在齐鲁一带漂泊时所作,反映了他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朋友的深情怀念。全诗结构严谨,语言精炼,感情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