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苑荒凉,蜀冈逶逦,引入几点疏钟。透堂前好景,醉翁后、谁为种柳,眼边空阔,狂杀西风。是何村老树霜凋,忽堕轻红。挥毫万字,定沉埋、蔓草烟中。
但有地登临,便携桑屐,莫问西东。况去吾庐未远,红桥路、不算萍踪。奈方淮还远,榜人催上乌篷。
【注释】
隋苑(xùyuàn):指隋炀帝所建的西苑。
逶逦:曲折连绵。
疏钟:稀疏的钟声。
西风:秋风。
“但有地登临”句:只要有一块地方登临,就可以带着桑屐,不要管东还是西。
况:何况。去:离。吾庐:我的住所。
红桥路:即红桥,位于扬州。
萍踪(pínɡzhōnɡ):浮萍一样无根无据地流浪。
催上乌篷(wūpénɡ):催促登上船。
【赏析】
此词以广陵驿舍对月起兴,写自己登临所见。开头三句写驿舍前的自然景观。“隋苑荒凉”,“蜀冈逶迤”,“几点疏钟”,都是化用杜牧《题吴宫》诗句:“淮海有台倾,吴王宫里生秋草。”又化用李贺诗:“空将汉水当秦塞,万古陇头有恨,偏及江南春色里。”点出了扬州地处淮海,是南北交通的要冲,而隋朝和吴越国都曾在这里建都,如今只有荒废了的台榭,在月光下显得更加荒凉。这几句,既写出了扬州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变迁之快,也暗示出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下面两句,写驿舍前好景与自己心情的对比。“醉翁后”、“谁为种柳”,暗用欧阳修《采桑子》中“主人劝我狂为酒,游戏场中。”(《渔家傲》)和苏轼《蝶恋花》中“主人劝我锦缠头,主人劝我金缕鞋。”“谁家载酒来?鸡黍相呼邀桂影。(《浣溪沙》)”等句,表现了自己对生活、对美酒的喜爱。“眼边空阔,狂杀西风”,则表现了自己的豪放之情。
过片二句,承上启下,由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过渡到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村老树霜凋”,语本杜甫《登楼》:“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意谓衰老的人已到了极点,像霜打了的老树枝叶凋零,无法再长出嫩枝。“忽堕轻红”,则是说树上的叶子已经落尽,只剩下了光秃秃的枝条。“挥毫万字,定沉埋、蔓草烟中”,化用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定”是肯定的意思,表明不管世事如何变化,自己的抱负和理想是不会改变的,正如那“万字”,虽然被埋在蔓草之中,但是其精神永远不会消失。
下阕主要写自己登临时的所见所感:
“但有地登临”,“莫问西东”。意思是只要有机会登高远望,就应携着桑屐踏青而行,不必在意东南西北。这是对自己一生漂泊不定的生活态度的自我概括:“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岳阳楼记》)。“况去吾庐未远”,说明自己离故居并不遥远,可以就近观赏红桥美景。“红桥路、不算萍踪”,化用张若虚的诗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春江花月夜》)表达了一种超脱物外、随遇而安的态度。最后两句,“奈方淮还远,榜人催上乌篷”,化用范仲淹《苏幕遮》:“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意思是说,由于路途遥远,所以不得不早早上船出发,赶不上观潮。这里的“淮”,指长江下游的一段,即今天的安徽、江苏一带。“榜人”是船夫的称呼,此处指乘船人。“乌篷船”,即黑漆篷船,这里泛指小船。
这首词通过描绘广陵驿舍对月时所看到的自然景色,抒发了词人对扬州风光的热爱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浪迹天涯、不慕荣利的豪放性格。全词风格苍凉雄劲,感情深沉激越,体现了南宋爱国词作家的共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