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四桥头昨岁。十一陵边今岁。江北又江南。旧征衫。
也胜年时路远。雁塞龙番游倦。放棹即家林。漫愁吟。
【注释】
1、一痕沙:一条痕迹。指秦淮河上的船迹,这里指游船。
2、廿四桥头昨岁:二十四桥的尽头是去年。指秦淮河畔。
3、十一陵:即东吴大皇陵,在今江苏南京钟山南麓,是孙权于公元252年建造的。
4、江南江北:指长江以南和以北地区。这里泛指全国各地。
5、征衫:征人的衣衫,借代行旅之人。
6、也胜:比之更可。胜,胜过。路远:路途遥远。
7、雁塞龙番:雁塞,指塞外之地。龙番,指南方之地。游倦:游历得倦了。
8、放棹:放下船桨。放棹,指扬帆起航。即家林:指回家的树林。
9、漫愁吟:《乐府诗集·近代曲辞》中有《乌夜啼》,“乌夜啼,乌夜啼,苦夜啼。”这是《乌夜啼》的歌词,作者不详,但据王琦注:“《古今乐录》,‘乌夜啼’,本笛中调曲,言人去日苦,故作此曲以自悲耳。……‘乌夜啼’,《古今乐录》云:‘《乐府解》曰:“鸟名也,其声似夜啼。’’”所以这里的“愁吟”,是指哀叹自己离乡背井的痛苦。
【赏析】
这首词为作者离开金陵时的即景抒怀之作。上阕首句起笔写“一痕沙”,点出地点,并暗寓“沙”与“舟”的意象,暗示词人乘舟离去的情景,而第二句则写舟行的目的地——金陵(今南京)。“廿四桥头”一句承上启下,既是对金陵地理位置的具体交代,也是对往昔与金陵有关的往事的回忆。“十一陵边”三句,则由地及人,写出了词人在金陵所见所感。“江北又江南”,既概括了词人当时所处的地域环境,又暗示了词人内心的矛盾和彷徨;“旧征衫”,既表明了自己身份的特定,也暗含了自己此行的缘由。下阕首句“也胜年时路远”,既是说当年离家的路途遥远,也是说自己此次离京的路途虽不比当年那么遥远,但也非易事,因为这次是被迫离开京城的。接着两句“雁塞龙番游倦”,写词人此次离京并非出于自愿,而是被迫的,而且又是到边远的地方去“游”(做官),所以觉得非常疲倦。最后一句“即家林”,则表明词人此次离开后,将不再回来了,因为词人此时身在外地,心在故乡,所以只有归途漫漫,无法排遣。整首词表达了词人对京城的眷恋之情以及因被迫离京而感到的无奈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