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来移枕,稍近南窗卧。分付卷湘帘,须搭在、阑干侧左。帘犀高押,不碍好花枝,凝宿露,扬微风,百和闻香过。
园丁惊问,一径苍苔破。转向竹篱边,看揉碎、红英数朵。攀条细认,定有摘花人,花插鬓,又何妨,因甚轻抛亸。

【注释】

1、朝来:清晨。 卧:躺卧。 2、分付:吩咐。 湘帘:湘妃竹帘,以湘妃泪染的竹子制成的帘子。

3、须搭在:要搭上。 阑干侧左:栏杆旁边左侧。 4、犀(xī):用犀牛角磨成的粉涂在上面。 5、百和:指各种花木散发出来的香气。 6、苍苔(tái):一种青绿色有黏性的草本植物。

7、揉碎:把东西弄碎。 红英:红色的花或花瓣。 8、攀条:用手抚摸枝条。 9、定有摘花人:肯定有人采摘了这些花朵。 10、又何妨:又有什么关系呢? 11、因甚:为什么。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园中女子采花的诗,写她晨光初起时来到花园中采摘花儿,以及她在花园里所见到的情景。

首句点明时间,次句写其动作,是“移枕”,然后“稍近南窗卧”,是“卧”于“栏干侧左”,第三、四句描写所见之景,第五句写听到的声音,最后写看到的人。

全词写景抒情,细腻委婉。

第一句“朝来移枕,稍近南窗卧”,交代了主人公起床的时间和地点。“朝来”二字说明是在早晨,“移枕”表明她是被鸟声唤醒的,“稍近南窗卧”则说明她起床后便在南边的窗前躺下了。“移枕”与“卧”之间,似乎还隐藏着一个细节——她可能刚刚睡醒,所以才能如此轻松地移动枕头,而不用费力。这个细节既体现了主人公的慵懒,也为她后来的一系列动作做了铺垫。

第二句“分付卷湘帘”,是主人公起床后的动作。“分付”一词,既表明了她对帘子的布置有明确要求,也体现了她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卷”字,则暗示了她可能已经起身,开始准备出门。这里的“分付”不仅仅是对她的称呼,更像是对她的一种嘱托,让她在出门前一定要记得把“湘帘”(即湘妃竹帘)卷起来。

第三句“须搭在阑干侧左”,是对第二句的具体解释。湘妃竹帘的制作材料是湘妃的泪水,因此被称为“湘帘”。这种帘子的特点是颜色淡雅,质地柔软,非常适合用来遮挡阳光。而女主人选择将湘帘搭在栏杆旁边的左侧,可能是因为她觉得那里离地面较远,可以更好地起到遮阳的作用。同时,这也为第四句“帘犀高押”埋下了伏笔。

我们来看第四句“帘犀高押”。这句诗描绘的是湘妃竹帘的图案。“犀”指的是犀牛角,是一种珍贵的药材,常用于研磨成粉涂在竹帘上。这里的“高押”二字,形容的是竹帘上的花纹设计精巧,如同被犀牛角打磨过一样。这种竹帘不仅质地柔软,而且图案精美,给人一种高雅的感觉。

第五句“不碍好花枝”却打破了这份高雅。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即使湘妃竹帘挡住了阳光,也不会影响那些美丽的花朵的生长。这里的“花枝”指的是花朵中的嫩芽和枝条,它们在阳光的照耀下生机勃勃,充满了生命力。这句诗不仅赞美了湘妃竹帘的美观,也赞美了花朵的美丽。

第六句“凝宿露,扬微风”承接上文,描述了湘妃竹帘在夜晚的景象。“宿露”指的是晚上残留在竹帘上的露水,它晶莹剔透,犹如珍珠一般。而当微风吹过时,这些露水就会轻轻晃动,仿佛在诉说着夜晚的故事。这句诗既展现了夜晚的宁静美好,也体现了湘妃竹帘的材质特点——既能阻挡阳光又能透光,使得夜晚的景色更加迷人。

接下来的第七句“百和闻香过”,继续描绘了湘妃竹帘在夜晚的景象。这里的“百和”指的是各种香气,可能是花香、果香或其他香料的味道。这些香气随着微风飘散开来,穿过了湘妃竹帘,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一片香气弥漫的世界中。这里的“过”字,既表示香气的弥漫,也暗示了夜晚的宁静美好。

第八句“园丁惊问”,则是对整个场景的进一步描绘。这里的“园丁”指的是园中的园艺工人或管理者,他们负责维护园区的花草树木,确保它们健康成长。而当园丁发现有人在摘取花朵时,他会感到惊讶并询问原因。这里的“惊问”二字,既表达了园丁的惊讶之情,也暗示了他对于这种行为的不理解或不满。

最后一句“一径苍苔破”则是对整个场景的收尾。这里的“一径”指的是一条小路或路径,而“苍苔”则指的是覆盖在地面上的青苔。当这些青苔被踩踏得破碎不堪时,就意味着这条小路上曾经有许多人在经过。这里的描述既体现了园林的整洁美丽,也反映了人们对于美景的保护意识不强的问题。

这首词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生动的场景,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它不仅展示了园中女子的日常生活,也揭示了人们对自然之美的忽视与破坏。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珍惜身边的美景,爱护大自然,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