篱角黄花,劝日向、西风醉。惊心又、重阳节底。自怯登高,制不住、登高泪。迢递。恨沧波、留人万里。
三径将芜,怎忌了、归来计。人生悟、流行坎止。试托无弦,要领取、琴中意。愁悴。金井冷、闲啼络纬。
【译文】
篱边黄菊劝我向西风沉醉,惊心又逢重阳佳节。自己怯于登高,抑制不住登高泪下。远隔万里的家乡,令人无限愁怨难解。三径将荒芜了,怎禁得归家的念头?人生在世应当明白,万事万物都是循环往复。试着弹奏无弦琴,要领受其中意趣。愁苦困顿,金井冷清,闲中传来寒蛩鸣声。
【注释】
篱:栅栏。
黄花:菊花。
醉:陶醉。
惊心:惊心动魄。
沧波:大水。
三径:泛指田园、庭院。
忌(juàn):禁止。
沧浪:《庄子·外物》载: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曾子见之,曰:“夫子何为鱼之乐哉?”曾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此处用其典故,表示对隐居的向往。
坎止:指“坎”,《易经》卦名,有险阻的意思,“止”意为停止,“坎止”即比喻人世的艰险。
无弦:没有弦的古琴。
琴中意:指弹琴时的感受和心境。
金井:井的美称,常用以指代井上,这里借指深秋时节的井口。
闲啼:闲着无聊而叫唤。
【赏析】
此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当时作者正隐居建阳,与张孝祥、范成大等人交游唱和。这首词是词人退隐后所写。
全词以写景起笔,由黄菊到秋风,再写到重阳节,最后归结到对故乡的思念。词人以黄菊自比,抒发了自己对重阳节的感慨和思乡之情。
首句“篱角黄花,劝日向、西风醉”。词人以篱角中的黄色菊花起兴,劝日向西风中沉醉,这是词人为表达自己对重阳节的感怀而设的意象。这里的“黄花”,指的是篱角中的菊花,它们迎着秋风,仿佛也在劝太阳西沉,让西风吹醉。然而词人心有戚戚,他不禁感叹,这样的重阳佳节,也让人心生畏惧,生怕登上高处会流下悲伤的泪水。
第二句“惊心又、重阳节底”。词人的心再次被深深触动,他害怕重阳节的登高活动,因为重阳节正是一个容易引发人们伤感的时刻。他害怕在这个时刻,自己的眼泪会忍不住流下来。这一句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恐惧和不安。
接下来“自怯登高,制不住、登高泪。”词人进一步描绘了自己的心情。他之所以怕登高,是因为他知道重阳节登高是一种传统的习俗,也是人们表达对亲人思念之情的方式。然而词人内心却充满了担忧,他担心自己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一旦看到那些美丽的景物,就会忍不住流泪。这一句表达了词人的无奈和焦虑。
“迢递。恨沧浪、留人万里。”词人继续描写自己的感受。沧浪一词来自庄子,意思是大海,象征着人生的艰难险阻。词人感叹人生如沧浪一般难以预料,他因此感到孤独和无助,只能遥望着远方的家乡,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思念和遗憾。这一句表达了词人对于人生坎坷的感慨和无奈。
接下来的几句词人开始抒发对故乡的情感。“三径将芜,怎禁得、归来计。”词人想象着自己居住的庭院已经荒废了,他怎么能够忍受住归家的诱惑呢?他渴望回家看看久别的亲人,但又怕回家之后又要面对种种艰辛和困苦。这一句表达了词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最后两句词人则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的理解。“人生悟、流行坎止。”词人认为人生就像是一个不断起伏的过程,既有欢乐也有痛苦,正如流行和坎止一样不可避免。词人想要尝试弹奏无弦琴,去体会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去领略那其中的意趣。这一句表达了词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和领悟。
结尾处“愁悴。金井冷、闲啼络纬。”词人以金井上的蟋蟀叫声来衬托自己的愁苦。金井是井的美称,常用以指代井上,这里借指深秋时节的井口。词人想象着自己在金井旁静静地聆听蟋蟀的叫声,那种声音是如此地凄凉和寂寞,让他感到无比的痛苦。这一句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