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窗映竹临金井。一片红芳影。尽将双颊著胭脂。引得蜂狂蝶闹、已多时。
玉人娇面偏藏匿。未肯呈春色。晓风频把晓妆催。只是羞它浓艳、怕争开。
【注释】
1.窗前:指女子所居之处的窗子上。
2.燕支桃:一种桃子,又名胭脂桃。
3.映竹:指在竹影中窥视。
4.金井:井栏上涂饰金粉的美井。
5.双颊著胭脂:指涂抹着胭脂。
6.引得蜂狂蝶闹:使蜜蜂和蝴蝶飞来飞去。
7.玉人娇面:指女子的娇美面容。
8.偏:故意,特意。
9.呈春色:显露出春天的气息。
10.晓风:拂晓时吹来的风。
11.频:多次,屡次。
12.羞它:害羞地躲避它。
13.怕争开:生怕花儿与它同时开放。
【赏析】
这是一首闺情诗,写女子对爱情的态度。全诗通过描写女主人公在清晨被爱恋的情郎唤醒后,看到红艳的桃花而感到羞愧的情景,表达了她对爱情的渴望与羞涩。
首句“窗前燕支桃盛开”,点明时间、地点,并引出主人公。燕支桃即胭脂桃(又称山桃)是一种红色的桃子,其果实大而多汁,味道酸甜可口。
次句“而人面桃未放”,说明主人公还未到可以绽放的时候。这里的“未”是“还没有”的意思,强调了主人公等待的心情。
诗人用“戏拈此”三字,描绘出主人公轻佻嬉戏的姿态。她仿佛是在随意地拈取一枝桃花,却不知这不经意的举动已经惹起了蝴蝶和蜜蜂的纷扰。这句中的“拈”字,既写出了人物的动作,又表现出了她内心的微妙情感。
第三句“窥窗映竹临金井”,进一步描绘了主人公所处的环境。她从窗户窥视着外面的景色,映入眼帘的是竹子和井栏的影子。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让竹子仿佛有了生命,能够映照出窗外的景象。
第四句“一片红芳影”,则是对前三句景象的总结。这里的“红芳”指的是桃花,而“影”则暗示了主人公的影子。通过“一片红芳影”的比喻,将主人公的美丽与桃花相比,突出了她的娇媚动人。
第五句“尽将双颊著胭脂”,是对前一句的具体解释。这里,诗人以胭脂为喻,描述了主人公涂抹胭脂的情景。胭脂是女子常用的化妆品,此处用来比喻她的脸颊,既符合人物的身份,又增添了几分生动感。
第六句“引得蜂狂蝶闹已多时”,则进一步描绘了主人公的美貌所引起的蝴蝶蜜蜂的骚动。这里的“已多时”表明这种骚动已经持续了很久,暗示着她的美丽足以吸引这些小动物们。
第七句“玉人娇面偏藏匿,未肯呈春色”,更是直接揭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她故意隐藏自己的美丽,不愿轻易地展示出来。这里的“玉人”指的是美女,而“娇面”则是指她们的娇嫩面容。这里的“偏藏匿”和“未肯呈”都是形容她对爱情的态度,即不愿意轻易地向别人展示自己的美丽。
第八句“晓风频把晓妆催”,则进一步描绘了主人公在晨曦中准备出门的形象。这里的“晓妆”指的是早晨化妆,而“催”则表明了晨风催促着她尽快出门。这里的“频”字,强调了晨风反复催促的情景。
第九句“只是羞它浓艳,怕争开”,则是对前两句的具体补充。这里的“羞它”指的是主人公对自己的美貌感到害羞,担心与它同时开放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这句中的“怕争开”则表现了主人公对花开与人无关的担忧。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通过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展现了她对爱情的期待与羞涩。其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趣。同时,诗人还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使得诗歌更具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