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道春花幻,定如秋士何。体物月如镜,感时井能波。市喧林扉自寂,独坐抱膝高歌。仰视乌兔投梭。
残景驻庭柯。粉蠹相料理,病鹤与婆娑。家山惝恍,云阴三两青螺。候渔归西塞,相从酬答,劝君酌彼金叵罗。
【注释】
春花:指林檎。半樱:即樱桃。林铁尊:即林逋,字君复,钱塘(今杭州)人,北宋诗人。
定:一定。秋士:秋天的草木。月如镜:月亮像明镜一样。体物:体察物情。井能波:能感受时事之波涛。市喧林扉自寂:市场喧嚣,但林门却很安静。独坐抱膝高歌:独自坐着,抱着膝盖放声歌唱。乌兔投梭:织布机上,飞梭在上下移动。投,落下。
残景:残败的景色。驻庭柯:停在庭院中树影婆娑的树上。粉蠹:蛀食果实的白蚁。相料理:互相处理。病鹤:生病了的鹤,喻指自己。婆娑:形容姿态优美。家山:故乡山林。惝恍:迷蒙不清的样子。云阴三两青螺:乌云遮蔽了天空中的三两个黑点,象螺壳上的花纹。候渔归西塞:等待渔夫归来,回到西塞山。西塞山在今安徽安庆一带。相从:相随。酬答:酬唱应答。金叵罗:金质酒杯。
【赏析】
此词是一首咏史抒怀之作。词中通过咏叹林逋的诗作《林和靖先生集序》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借林逋之口道出自己的抱负与志向,以抒发对现实社会的感受及对理想的追求。
上阕写林逋的清高孤傲。起句说“谁谓春花幻”,否定了人们认为春天的花不真实的观念,说明他看事物的眼光独到,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体物月如镜”一句承上启下,用比喻的手法,将“体察物情”的林逋人格化,形象地写出他的超然物外,心如明镜。“感时井能波”,意思是说,他能洞悉天下事理,如同井水一样清澈见底,波澜不惊。这两句是全词的重点,突出表现了林逋的品格、情操以及他观察事物的独特眼光。接下来写林逋的孤傲。“市喧林扉自寂,独坐抱膝高歌”两句说,市场喧闹,但林逋的门却很安静;独自坐着,抱着膝盖放声歌唱。这两句表现出林逋的孤傲性格。最后写他的高洁。“仰视乌兔投梭”两句写林逋仰头看天上飞驰的流星,好像流星在穿梭一般。“乌兔”即流星,“梭”为织布机上的梭子。这里以飞梭比喻时间,形象地写出时间的流逝之快,同时也暗示出林逋生命的短暂。“仰视”二字,表明他对人生的看法,也表达了他对自己身世的感慨。
下阕写作者对现实的感慨及对理想的追求。“残景”两句是全词的重点,也是抒情的关键所在。“残景”指衰败的景物,“驻庭柯”是说这些衰败的景物停驻在庭院里,而林逋的心境却十分凄苦。“粉蠹相料理,病鹤与婆娑”,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被蛀虫啃食的果实相互处理,病态的鹤在庭院里摇摆不定地走动。这里的“病鹤”既指林逋本人,又暗指当时社会的不景气。“相料理”和“婆娑”都是修饰语,前者写出了“粉蠹”的动作,后者写出了“病鹤”的神态,两者结合起来描写了一个凄凉寂寞的景象,从而衬托出作者的孤独寂寞之情。
结拍两句是全词的收束。“家山”指故乡山林,也就是作者的家乡。“云阴三两青螺”的意思是说,天空中只有几朵乌云而已,就像螺壳上的花纹一样清晰可见。这句写景既烘托出了林逋孤独寂寞的处境,又表达了他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候渔归西塞”一句是全词的主旨所在。“待”、“西塞山”都暗指自己。作者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像古代的英雄人物一样去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以此来报答朝廷对自己的重用厚恩。
这首词通过对林逋生平事迹的追忆和对其诗作的分析,抒发了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全词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质朴自然,富有真情实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