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城二月春犹浅。称身却喜吴棉软。双燕正归来。文窗六扇开。
无言闲伫立。灯影愁凝碧。花外漏声残。江城细雨寒。

【注释】

凤城:指汴京(今河南开封)。称身:适合身材。吴棉:指吴地出产的棉,质地柔软。文窗六扇:雕花木窗六扇。漏声:古时用铜壶滴水计时,滴水停止,则报刻时。细雨寒:细雨霏霏,寒意逼人。

【译文】

二月的汴京城春风还不太暖和,穿着合身的吴棉衣却感到特别舒适。两只燕子正归来,在精美的木雕窗前翩翩起舞。

我静静地站着,望着窗外灯光映照的湖面波光粼粼,夜色渐浓。听着滴漏声渐渐停息,知道夜深了。细雨纷飞,打湿了江城。

【赏析】

此词为闺中思妇之作。词中以“春犹浅”三字点明季节。开头二句是说,春天虽已来临,但汴城仍很寒冷,自己只穿着一件薄薄的吴绵衣,觉得十分舒适。这两句看似平平无奇,实则含蓄蕴藉,耐人寻味。“双燕”,是思妇所熟悉的物象,也是她与丈夫欢会的象征;同时,它又是作者情感的寄托者。从“双燕归来”四字可见出,词人对夫君的思念之情。“文窗六扇开”,写思妇倚门伫立的情景。“文窗”二字,既表明室内陈设的雅致,又暗示着闺中少妇的身份,而且“六扇”之数也暗含着“六么”。这两句是写景。“六扇”而曰“文”,是说那窗户上雕刻有美丽的花纹,“六么”即《霓裳羽衣曲》中的乐调名称。“双燕归来”与“文窗六扇”之间,联系着一个共同的内容,那就是思妇倚栏望归的心情。

过片两句写思妇倚窗伫立,默默无语,凝神远眺,只见灯火辉煌,映照出一片碧波荡漾的湖面,更衬得天黑得深沉。这两句是写景。“灯影愁凝碧”,是传神之笔。这里“灯影”是指室内外映照的灯光;“凝碧”指灯光映出碧色的波光。这两句写出思妇伫立凝神、愁眉紧锁、黯然伤神的形象。

结尾两句写思妇听到漏壶的水声已止,知道夜已深了,便下床来到户外,只见细雨霏霏,寒气袭人。这两句是写景。“江城细雨寒”,既交代了时间、地点、天气,又渲染了一种孤寂冷落的气氛;“细雨”既指自然界的雨,也暗喻思妇的眼泪。这两句是思妇的内心独白。

全词以“春犹浅”三字点明季节。开头二句是说,虽然已是暮春时节,汴城仍然很冷,作者只穿着一件薄棉衣,觉得很舒适。这两句看似平淡无奇,其实含蓄蕴藉,耐人寻味。“双燕”二字,既是实写,也是虚写。因为燕子是思妇所熟悉的鸟,又是作者感情的寄托者;同时,它也象征着夫妻团聚的美好时光。因此,“双燕归来”一句,既表达了思妇对丈夫深切的思念之情,也暗示了两人久别重逢的喜悦心情。

词人的视线由室外转到室内,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雕花木窗六扇敞开,室内光线明亮;外面,细雨纷纷,给江南的景色披上了一层淡淡的水雾,显得格外朦胧;江城笼罩在一片凄清、寒冷的气氛之中。这一联写景,既展示了思妇所处的环境,又衬托出她内心的寂寞和凄凉。

词人的视线又移回室外,面对那摇曳的灯火映照下的碧波荡漾的湖面,心中充满了失望和痛苦:“花外漏声残”,“花”是名词,这里指月亮;“漏声”即古代计时所用的漏壶漏水的声音;“残”是动词,意思是声音逐渐消失。这两句的意思是:随着夜幕降临,灯火将渐渐熄灭,而月光也将消失殆尽。这两句不仅表现了一个女子的心境变化,同时也烘托出了一种凄凉的氛围。

这首词描写了一个少妇在月夜下倚门伫立的情景,表现了她对远在他乡的丈夫深深的思念之情。全词语言清新自然,意境幽美动人,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