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小红楼。未下帘钩。清风掠竹响飕飕。何处凭栏人擪笛,句起新愁。
萧瑟况经秋。霜满枝头。年华奈与水同流。明月易残花易谢,何计能留。

这首诗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全诗如下:

灯火小红楼。未下帘钩。清风掠竹响飕飕。何处凭栏人擪笛,句起新愁。
萧瑟况经秋。霜满枝头。年华奈与水同流。明月易残花易谢,何计能留。

注释:

  1. 灯火小红楼。未下帘钩。清风掠竹响飕飕。何处凭栏人擪笛,句起新愁。
  • 红(红色),表示灯光的暖色;小(小),形容灯火微弱;楼(建筑),指的是有窗户的房屋或者高楼;下帘钩(放下窗帘)——古代的一种习惯,用竹竿挑起或垂下帘子;清风掠竹响飕飕(风吹过竹叶发出的声音),描写了夜晚微风拂过竹林的景象;凭栏人擪笛(在栏杆上吹笛子),表达了人物在夜晚独自吹奏笛子的寂寞情感;句起新愁(句子开始就带来新的忧愁),描绘了诗人因为某种原因而产生的忧愁。
  1. 萧瑟况经秋。霜满枝头。年华奈与水同流。明月易残花易谢,何计能留。
  • 萧瑟(萧条、凄凉):形容秋天的气息;况经(何况经过)、霜满(覆盖在树枝上的霜)、年华(指时间,这里指青春年华);奈(无奈)、与(如同)、水(比喻时间流逝,像水一样不断流动)、何计能留(如何能够留住时间?)。

赏析:
《浪淘沙》是宋词中常见的一种形式,属于短调小令,一般以七字为主,但也有六字或五字的变体。这首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孤独感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首句“灯火小红楼”描绘了一个温馨的场景,但紧接着的“未下帘钩”和“清风掠竹响飕飕”则带有一种淡淡的忧愁。这种忧愁似乎源于对某个人的思念或者某种情感的纠结。

第二句“萧瑟况经秋。霜满枝头”进一步渲染了秋天的氛围以及那种凄凉的气氛,同时引出了“年华奈与水同流”的主题。这里的“年华”指的是青春,而“水”则暗指时间的流逝,暗示着无论多么努力地挽留,年华终究会像流水一样消逝。

最后两句“明月易残花易谢,何计能留”则更加直接地表达了对于美好事物无法长久的感慨。明月容易残缺,花朵容易凋谢,这让人不禁要问自己,如何才能留住这些短暂而美好的东西?

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表达,展现了一个文人在特定时刻的情感状态,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于时间流逝的普遍感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