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问春光,飞上瑶台矣。密密疏疏几许情,写出吟毫底。
认取墨痕香,瘦影临清沚。不是江妃是玉妃,独占群芳里。
【注释】
纤云:女子。女史:女官。题:题词,为画梅册作诗。飞上瑶台:比喻梅花高洁如仙女之飘然超脱。几许情:指梅花的多少。吟毫:指用毛笔写诗。清沚:水边。江妃:屈原《离骚》中称巫山神女为江妃。玉妃:指王母娘娘。
【译文】
在何处询问春天的信息,梅花已经飞上了瑶台。
密密疏疏的梅花有多少感情?写出来就是那墨痕的香味和瘦影临清沚的景象。
不是江妃而是玉妃,她独占群芳里的美丽。
【赏析】
这是一首咏梅词。上片写梅花的高洁,下片写梅花之美。开头二句说梅花飞上瑶台,即点明梅花盛开,已到暮春时节。“飞上”二字是化用曹植《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句意,以喻梅花姿态轻盈,飘逸出尘。“何处”三句承上意转写梅花的风韵。梅花开放,花瓣层层叠叠,疏密有致,故言“密密疏疏”。而梅花的香浓,则借“几许情”三字来写。梅花虽美,但终为草木,作者特拈其香浓,以见其不媚于俗,不炫于世,纯乎自然,自有一种高雅的品格。这几句写花,亦写人,写人亦写花,可谓情景互现,物我相融。梅花的香浓,正是诗人自己的人格写照。“认取”三句写赏梅的感受。梅花虽然香浓,但其形貌却瘦削清丽。它不施脂粉,不涂脂抹粉地开放着,只以墨痕点点,写出了它的清香。而它的姿态更是清秀俊逸,临水而立,仿佛一位美女,凝眸远望,顾盼生姿。它与水中的倒影交映成趣,更显其美丽无比。此乃“写意”,是借梅花的形貌来表现梅花的气质。最后一句宕开一笔,由梅花写到王母娘娘的玉环,再从玉环转到屈原的江妃,最后归结到诗人自身。王母娘娘、江妃和诗人都是美人,但王母娘娘居瑶台仙境,江妃则流连巫山云雨之中,她们都非人间之物。而诗人则是人间之人,且又是女子,所以诗人对她们只能遥想而已。这种写法,既显得别致新奇,又显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