滹沱南陌,忆当年、绿柳依依堪折。夹道长条张翠幄,清影寒生六月。汗滴征衫,尘飞驿路,到此清凉别。今来驻马,浓阴一旦残缺。
闻道旧日隋堤,春来渭树,空有蝉声咽。可惜长廊烟雾冷,转眼繁华销歇。莫问秋风,树犹如此,何况三千发。长途搔首,愁听枝上啼鴂。

【注释】

滹沱:古水名。南陌:指京城的南面道路。隋堤:即隋朝修建的长堤。渭树:即渭河之畔的树木。长廊:即长廊,是宫殿前的一种建筑,以木柱为支柱,上覆廊瓦,有前后两重。烟:雾气。

【译文】

当年在滹沱河南边,绿柳依依,堪折直干,夹道长条张翠幄。清影寒生六月天,汗滴征衫尘土飞,到此清凉别。今来驻马,浓阴一旦残缺。

听说旧日隋堤,春来到时,渭树空有蝉声咽。可惜长廊烟雾,转眼繁华销歇。莫问秋风,树犹如此,何况三千发。长途搔首,愁听枝上啼鴂。

赏析:

《念奴娇·夏夜》,是一首怀古词。这首词写于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七月,当时作者正出使金国,途经河北,登临滹沱南郊,追思昔日隋堤盛事,感叹如今繁华如梦,发出“人生苦乐何须论”的悲慨。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典雅,笔力雄健,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词中对景物的描绘细腻传神、栩栩如生,特别是“浓阴”一词的运用十分准确生动,将词中的意境烘托得更为浓厚。

上片起句回忆当年隋堤风光旖旎。隋炀帝在位时曾开凿大运河,连接海河和黄河,沟通南北。而大运河又经过长安城北到洛阳。为了便于运输和游览,沿途修筑了许多石拱桥,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隋堤。隋堤两岸杨柳成荫,垂丝拂岸,景色宜人。因此隋炀帝也常在这里游宴取乐。这里作者以“绿柳依依”四字点明时间地点,同时“夹道长条张翠幄,清影寒生六月”两句描写了绿柳的枝叶繁茂,垂柳如帘,遮天蔽日,把清凉的月色都给挡住了的情景,形象地勾勒出了隋堤的美丽景色,并衬托出作者当年在此的愉悦心情。然而这种美景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消逝,这既是对历史的惋惜,也是对现实的无奈,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慨。

下片开头一句“闻道旧日隋堤”。这里“闻道”二字既表明作者已经来到了旧日的隋堤,又表明他是通过别人的口得知这一消息的,从而突出了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春来渭树,空有蝉声咽”两句则具体描写了当时隋堤上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春天来临的时候,渭河两岸的树木郁郁葱葱,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在这美好的景色之中,唯一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只有那一声声鸣叫不已的蝉声。这里的“空有”二字用得十分巧妙,它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蝉声的不满,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美好事物的珍惜之情。

然而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很快“可惜长廊烟雾冷,转眼繁华消歇”两句就揭示了这一残酷的现实。原来隋炀帝曾在长廊上举行宴会,饮酒作乐,歌舞升平。然而好景不长,随着隋朝的灭亡,这一切都成为了过去。这里不仅暗示了隋炀帝的荒淫无度,还暗示了作者对当时统治者的讽刺和谴责。

结尾一句“莫问秋风,树犹如此,何况三千发。”则是对整个隋朝的评论和总结。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管秋风多么寒冷,树木依然能够挺拔生长,更何况我们这些人呢?这里作者以树喻人,暗讽那些贪图享乐、不知节俭的人们就像这些树木一样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历史教训的深刻领悟和对未来的担忧之情。

最后一句“长途搔首,愁听枝上啼鴂(jiē )”是整首词的高潮部分。这句的意思是我独自走在漫长的旅途中,不停地搔着头发,听着枝头上传来的鸟儿啼叫之声,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忧愁和思念之情。这里的“搔首”二字不仅表现了作者内心的焦虑不安,还表现出了他对未来的迷茫和困惑。同时,这句也进一步加深了整首词的抒情色彩和艺术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