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清宵,高烧银烛,樽前歌舞。锦罽蛮靴,鹅笙凤笛,一串骊珠吐。楼空人去,箫条宝瑟,付与落红飞絮。怪何戡、渭城一曲,险认旧人风度。
彩云安在,娇喉久歇,一似昔游重遇。对此茫茫,百端交集,惹起愁千缕。绮筵灯灺,空阶月落,惆怅桐秋雨。盼今夕、追寻好梦,酒醒何处。

诗句解释:

  1. “记得清宵,高烧银烛,樽前歌舞。”
  • “清宵”表示深夜;“高烧银烛”指的是用银色的蜡烛照明,营造明亮而温馨的氛围。“樽前歌舞”描述宴会上欢歌笑语的场景。
  1. “锦罽蛮靴,鹅笙凤笛,一串骊珠吐。”
  • “锦罽”指华丽的毛皮,这里用来比喻服饰华贵;“蛮靴”可能是指少数民族的靴子,具有民族特色。“鹅笙”和“凤笛”都是乐器的名称,前者可能是用鹅羽毛制成的乐器,后者是用凤凰羽毛制成的乐器。“一串骊珠吐”形容音乐悠扬动听,如同珍珠般珍贵。
  1. “楼空人去,箫条宝瑟,付与落红飞絮。”
  • “楼空人去”意味着宴会结束,人们离去,楼阁显得空旷。“箫条宝瑟”可能是指使用箫和筝等乐器演奏的音乐,其中“箫条”暗示着优雅的旋律。“付与落红飞絮”形容音乐的美妙让人沉醉其中,仿佛将周围的景物都融入了音乐之中。
  1. “怪何戡、渭城一曲,险认旧人风度。”
  • “怪”表示惊讶或诧异;“何戡”是唐代著名琵琶手,此处可能暗指琵琶曲调。“渭城一曲”特指《阳关三叠》这首曲子。“险认旧人风度”意味着通过音乐,能够依稀辨识出曾经熟悉的人的风姿。
  1. “彩云安在,娇喉久歇,一似昔游重遇。”
  • “彩云”象征着美好的事物,“娇喉”可能暗指歌唱者的声音,“久歇”表明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听到这样的歌声了。“一似昔游重遇”表达了一种重逢的感觉,仿佛再次回到了过去的美好时光。
  1. “对此茫茫,百端交集,惹起愁千缕。”
  • “对此茫茫”形容当前的景象辽阔无垠,心中感慨万千。“百端交集”意味着各种思绪纷至沓来,难以理清。“惹起愁千缕”形容这些复杂的思绪引发了连绵不断的忧愁。
  1. “绮筵灯灺,空阶月落,惆怅桐秋雨。”
  • “绮筵灯灺”描绘了一幅宴会结束后灯火阑珊的景象。“空阶月落”意味着庭院中的台阶上只有月亮的影子,四周寂静无声。“惆怅桐秋雨”则表达了诗人因为离别而感到的伤感和无奈。
  1. “盼今夕、追寻好梦,酒醒何处。”
  • “今夕”指的是今晚或者今夜,诗人在期待今晚能够实现美好的愿望。“好梦”表示美好的梦境或者愿望。“酒醒何处”表达了诗人对于梦境无法实现的担忧,以及醒来后对现实生活的迷茫和无奈。

译文:

在这深秋的夜晚,我回想起那一夜的宴会。银色的蜡烛照亮了整个房间,我们围坐在桌前欢歌笑语。华丽的毛皮服饰,鹅毛制成的乐器,还有凤凰羽毛做的乐器,奏出了如珍珠般的乐章。宴会结束后,空荡的楼房里回荡着箫声和筝音,仿佛把落花和飘舞的柳絮都带到了耳边。我惊讶于这熟悉而又陌生的旋律,它让我想起了昔日的人和事。如今的音乐似乎又把我带回了过去的时光。我站在空荡的门阶上,仰望着天空中明亮的月亮,听着窗外梧桐树梢的细雨声,心中充满了感伤。我期待着这个夜晚能够实现我所期望的美好梦境,但当酒醒时,我却不知道自己身处何方。

赏析:

此诗是一首典型的宋词风格的作品,通过对一个宴会场景的回忆和想象,抒发了作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的无奈和感伤。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音乐、舞蹈、宴会和离别的场景,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同时,诗中也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思考,通过对过去和现实的对比,表达了人生无常、岁月流转的主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