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入大冈山,沿溪转几湾,看超峰萧寺山衔。佛自无言僧寂寞,香火静,掩柴关。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夕阳斜挂树林间。与病维摩初入定,寻旧梦,学逃禅。
【注释】
南楼令:词牌名。游冈山超峰寺:指宋代诗人苏轼游访超峰寺的一首七言古诗。超峰,又名超峰庵,在江西庐山五老峰下。大冈山:指庐山东麓的大江口。
“看超峰萧寺”句:指苏轼登上超峰寺,远眺四周,只见山峰耸立,寺庙隐现其上;佛塔孤寂,僧房幽深。
“香火静”句:指超峰寺中香烟弥漫,寂静无声,僧人已归入空门,不再烧香拜佛。
“掩柴关”句:指寺院的柴门已紧闭,不再有人走动。
“众鸟高飞尽”句:指夕阳西下,天边的鸟儿早已飞得无影无踪;只有孤云自顾自地飘荡,闲适自在。
“与病维摩”句:指苏轼在超峰寺里,初学禅定,寻思过去的旧梦,仿效禅宗大师达摩(维摩诘)的修持方法,摆脱尘世羁绊,追求精神解脱。
【赏析】
《南楼令·游冈山超峰寺》是宋代文人苏轼的作品。此诗描绘了作者游览庐山超峰寺时所见景色和感受,表达了他对于自然、佛教和禅修的思考和领悟。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诗意和哲理性。
第一句写进入大冈山,沿着溪边走了一圈,看到了超峰萧寺。这里的“萧寺”,指的是超峰寺,一座历史悠久的寺庙。苏轼登上超峰寺,远眺四周,只见山峰耸立,寺庙隐现其上;佛塔孤寂,僧房幽深。这种景象使他产生了一种孤独感和寂寞感,仿佛自己已经脱离了红尘俗世,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第二句继续描写超峰寺中的景色。这里提到“佛自无言僧寂寞”,意味着超峰寺中的佛像和僧人都静静地站在那里,没有言语也没有动作,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同时,这句诗也暗示了佛教的教义——一切皆空,无需言语表达,只需内心体验。
第三句进一步描绘了超峰寺中的香火和氛围。这里的“香火静,掩柴关”,意味着超峰寺中的香火已经熄灭,柴门也已经关闭。这意味着游客已经离去,或者天色已晚,无法再继续游览。同时,这句诗也表达了一种宁静的氛围,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第四句则通过对比来强调超峰寺的独特魅力。这里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意味着周围的树木已经落光叶子,只剩下几根枯枝裸露在外。而天空中的孤云却自由自在,悠闲地飘荡着。这句诗以生动的比喻展示了超峰寺的独特之处,即它虽然位于山谷之中,但周围却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宁静的环境。
第五句则是对超峰寺中僧人生活状态的描述。这里的“夕阳斜挂树林间”,意味着夕阳已经斜挂在树林之间,将大地染成了一片金色。而“与病维摩初入定”,则表示苏轼在超峰寺中初学禅定,寻思过去的旧梦,仿效禅宗大师达摩(维摩诘)的修持方法,摆脱尘世羁绊,追求精神解脱。这句诗不仅描绘了夕阳的美丽景色,还表达了苏轼对于禅宗修行的思考和探索。
这首诗通过对超峰寺的自然景观和僧人生活状态的描绘,展现了苏轼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领悟。他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思考,寻找到了心灵上的平静和解脱。同时,这首诗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值得细细品味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