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无赖,压住西风紧。此地属谁家,尚突兀、飞楼架蜃。异乡异客,随例约登高,糕字窘。酒悲奋。况是潜渊近。
故园丛菊,料已抛荒尽。路指小苏州,为问讯、南湖花隐。平林浅渚,免得费攀跻,占蟹汛。听鸿阵。算有吟秋分。
【注释】
蓦山溪·辛未重九即事:蓦山溪,词牌名,又名“虞美人”、“江城子”等;辛未,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重九,指九月九日。
东风无赖,压住西风紧。此地属谁家,尚突兀、飞楼架蜃。异乡异客,随例约登高,糕字窘。酒悲愤。况是潜渊近。
故园丛菊,料已抛荒尽。路指小苏州,为问讯、南湖花隐。平林浅渚,免得费攀跻,占蟹汛。听鸿阵。算有吟秋分。
赏析:
这首词写重九登高之乐,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上阕写登高,下阕写怀乡情思。
起首两句,描写景物,渲染气氛。秋风乍起,天气转寒,但人们兴致勃勃,兴高采烈地登上高楼,去欣赏秋天的美好景色。“东风无赖”,点明节序,说明重阳节到了。“西风”与“东风”相对峙,形成强烈的对照,使读者感到一种凛冽的寒意。“压住”二字,既写出了西风强劲的势头,又表现了人们不畏严寒,争相登高的豪情。
“此地属谁家?”三句,从空间角度写环境。此处虽在高处,但并不偏僻,它属于谁呢?这里原是一片荒地,后来才建起了一座楼阁,人们把它当作自己的家了,这更显得它远离尘嚣。“突兀”,形容其建筑的高大雄伟。“飞楼架蜃”,则形容其建筑的高峻,如同架起的蜃楼一样使人望而生畏。“异乡异客”,四字概括了全词的内容和情感基调。诗人身在他乡,面对壮丽的景色而感慨不已。
下阕写登高之后,饮酒赏菊的情景。“糕”字在这里用得极为巧妙。因为登高时人们往往要吃糕,所以“糕”字在这里既是实指,也是虚指,它既指酒食,又指节日的习俗。由于“糕”字被“愁”所替代,于是便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反差,从而突出了诗人内心的悲愤之感。“酒悲愤”,既写出了人们登高时的心情,又暗示了他们此时的情绪是悲伤的。“况是潜渊近”,意思是说这里的菊花长得茂盛,已经开败了。“潜渊”是指水底的深渊,这里用来比喻菊花凋谢的景象。“近”,指接近的意思。“料已抛荒尽”二句,写菊花已开败了,而且离家乡也很遥远。“路指小苏州”,小苏州是苏州的一个别称,这里指代了家乡。“为问讯”,意思是问候一下家乡的情况。“南湖花隐”,南湖是一个地名,位于浙江杭州,这里借指家乡。“花隐”是指隐藏于水中的鲜花,这里暗指家乡的美丽景色。
过片两句,进一步描写了登高时的所见所感。“平林浅渚”,意思是说树林稀疏,水边也不太深。“占蟹汛”,意思是说是螃蟹出没的季节,这里用来形容秋季时节的到来。“平林浅渚”,既描写了秋天的景色,又表现了人们登高时的欢快心情。
“听鸿阵”,意思是说听到大雁的叫声。“鸿阵”,是大雁排成的阵势,这里用来形容大雁飞翔时整齐划一的景象。“算有吟秋分”,意思是说想到秋天已经到了中分的时候了。“秋分”,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古人认为秋分这一天昼夜平分,因此也叫做“秋分”。秋天到来时,天气渐凉,万物开始凋零,人们常常在这个时候感叹时光的流逝,感叹生命的短暂。
写自己身处异地他乡,却仍然念念不忘自己的故乡。“归梦寄吴樯”,“归梦”,是说自己回到故乡后做的梦境。“寄吴樯”,是说把自己的归梦寄托在吴地的船只之上,希望有一天能够回到故乡。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渴望回归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