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楼睡起,怜吟魂未稳,步绕行窝。讵关避张罗。怅烟雨歧路,木叶微波。
西风半老,为寒栖、拣遍枝柯。生怜惜、弋人心眼,弯弓换却披蓑。
回峰路,遥夜影,伴孀娥。楚山吴水经过。费短鬓摩挲。
感星饭谋稻,水宿依荷。唾壶击碎,惹骚客、横塞高歌。
惊人外、汉皋眠柳,京尘梦醒灵和。
潇湘逢故人·和六禾夜闻孤雁作
南楼,指湖南长沙的岳麓山。潇湘,指洞庭湖一带的湘江。“潇湘逢故人”,即指在潇湘遇见老友。“和六禾夜闻孤雁作”是作者自题其诗。
【注释】
南楼:泛指高高的楼宇。睡起:醒来。怜:爱惜。吟魂:指自己的魂魄。稳:安定。步绕行窝:绕道而行。张罗:比喻设防、防范。惆怅:忧愁。歧路:岔路口。木叶:树叶。微:细小。西风半老:秋风已到深秋。寒栖:寒冷栖息。拣遍枝柯:挑选树枝。生怜惜:怜爱。弋(yi)人:射鸟的人,这里指渔夫。心眼:眼神,眼光。弯弓换却披蓑:用弓箭换下蓑衣。回峰路:曲折险峻的山路。孀娥:寡妇,这里指孤雁。楚山吴水经过:经过楚国的山川、吴国的水乡。短鬓摩挲:指头发稀疏。感星饭谋稻:感念星星,想到种田。水宿依荷:水中住宿,依傍着荷叶。唾壶击碎,惹骚客、横塞高歌:把唾壶击碎,引得诗人抒发豪情,高唱慷慨之歌。汉皋眠柳:传说屈原投江后,其尸化为一巨人,抱树而号,声振林木,因名“哀郢”。后人遂以“汉皋”代指屈原。京尘梦醒灵和:指诗人梦醒时想起了屈原的高尚节操。
【译文】
从南楼醒来时,爱惜着吟咏的魂魄尚未稳定,绕道而行寻找栖息之处。秋风已经吹到了深秋,寒冷地栖息。怜爱着渔夫的眼神,用弓箭换取他的蓑衣。曲折险峻的山路,遥夜中的影子陪伴孤单的月亮。楚国的山川和吴国的水乡经过了。感念星星,想到种田,水中住宿依傍着荷叶。把唾壶击碎,引来骚客,高唱慷慨之歌。令人吃惊的是,在汉皋眠过的柳树,京城里的灰尘使梦想清醒,灵和也醒了。
【赏析】
本篇是一首咏物词。作者通过咏叹孤雁的生活,抒写自己怀才不遇,仕途失意的心情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
上片开头“南楼睡起,怜吟魂未稳,步绕行窝。”三句,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图:词人刚刚起床,正为没有找到知音而叹息,忽然听到孤雁在长空哀鸣,便停下脚步来观赏,欣赏着它的叫声,它盘旋飞翔的姿态,它飞向南方的意向。词人似乎想与孤雁交朋友,可是又觉得孤雁的叫声太凄清了,便只好转身离开,去寻他的同伴。“讵关避张罗”,是说词人担心这孤雁会受到别人的追捕,便急忙离开了它。“怅烟雨歧路,木叶微波。”两句写词人离开孤雁后的情景:词人来到岔路口,只见烟雾笼罩着大地;树上的叶子在微风中摇曳飘落,一片凄凉的景象。“西风半老,为寒栖、拣遍枝柯。”这三句写词人来到山林中,只见秋风已经吹到了深秋,寒冷地栖息在树枝上,东张西望地寻找栖息的地方。
过片“生怜惜、弋人心眼,弯弓换却披蓑”三句,进一步写词人见到孤雁之后的感受。他看到渔夫的眼睛,便想到射鸟的人的眼晴;看到渔夫弯曲着的弓,就想到渔夫要弯身去捕捞的样子;看到渔夫用弓箭换下披着的鱼网,就想到渔夫可以休息了,于是他便放下弓箭,拿起蓑衣,准备回家了。
“回峰路,遥夜影,伴孀娥。”这三句,写词人回到家后的情况。他在回峰路上,遥望着黑夜中的孤雁的身影,它孤独地在月色中飞行,伴随着寡妇的悲伤。“楚山吴水经过。”两句写词人路过楚国的山岭和吴国的水乡。他感叹于国家的兴衰,想到自己一生坎坷,报国无门,便不禁伤心地流泪。
结尾处写词人感慨万分:“费短鬓摩挲。感星饭谋稻,水宿依荷。”三句是说:我的头发已经花白了,如今只能在石头上摩挲着;我的心里充满了悲哀和痛苦。我日夜思念着天上的星星,想到它就像我在稻田里插秧一样辛勤劳作,我便想到自己在水边住宿的日子。“唾壶击碎,惹骚客、横塞高歌。”“汉皋眠柳”两句写诗人梦中见到了屈原被投江而死,惊醒后想起屈原的高尚节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