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江山,斜阳万里,眼底都收。看沙上潮平,扁舟来去,洲边树冷,庙貌常留。处处峰青,惊魂零乱,道是荆州是益州。珠帘外,恨长江终古、不肯西流。
花冠玉佩悠悠,是望帝春心杜宇愁。叹思蜀衔悲,吞吴遗恨,英雄何在,战伐都休。峡里帆来,刘郎消息,白帝城边古木秋。谁凭吊,剩渔翁一个,坐钓矶头。
诗句赏析:
第一段:“一片江山,斜阳万里,眼底都收。” 这句描绘了一幅壮阔的江河日落图景,诗人通过“斜阳”和“眼底”两个关键词,传达出一种宏大而深远的情感。诗人将目光从远处的江水延伸到眼前,展现了一种对自然美景的敬畏与赞美。同时,“眼底都收”也表达了诗人对这一片江山的全面审视和深刻感受。
第二段:“看沙上潮平,扁舟来去,洲边树冷,庙貌常留。” 这句诗通过对沙上潮平、扁舟来去和洲边树冷等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稍带凄凉的氛围。诗人通过这些细节,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闲适与淡然,同时也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与思考。
第三段:“处处峰青,惊魂零乱,道是荆州是益州。” 这句诗通过对山峰和江水的描绘,传达出了一种复杂而深沉的情感。诗人通过这种描绘,不仅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也展现了自己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整首诗充满了一种深沉而又悲凉的氛围。
译文:
第一段:在一片辽阔的江山中,我放眼望去,看到无边无际、连绵不绝的夕阳,整个视野都被它所占据。
第二段:我凝视着沙滩上涌动的潮水,看到扁舟在江面上来回穿梭;望向洲边的树木,它们显得格外寒冷,而那座庙宇依旧矗立在那里。
第三段:四周的山峰苍翠欲滴,让我心惊肉跳;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思乡之情,仿佛回到了荆州或益州。
创作背景:
《沁园春·袅矶灵泽夫人庙题壁》是清末诗人杨圻的作品之一。这首词作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当时作者任邮传部郎中。他以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历史的记忆。同时,这首诗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国难当头的现实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