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丝残照垂杨外,疏林乱钟敲暝。软玉阑边,销金帘底,烟袅药炉香凝。奁波万顷。看眉样青山,晚来妆靓。唤起圆蟾,碧天如水夜云静。
良宵谁放画艇。遥闻钗钏响,微漏花影。待月窗间,临风扇小,楼上有人愁凭。罗衣靠冷。笑身似梧桐,未秋先病。凉笛惺忪,醉魂吹易醒。

【注释】

①台城路:词牌名。②晚眺:傍晚眺望。③残照:落日的余光。④疏林乱钟:疏落的树林中传来阵阵钟声。⑤软玉阑边:用“软玉”比喻栏杆,即泛指精美的栏杆。⑥销金帘底:绣有金线、花纹的帘子下面。⑦“烟袅”句:指炉香袅袅上升,烟雾缭绕。⑧奁波万顷:指湖面波平如镜,水色明净。⑨青山:形容眉毛像青山一样青翠。⑩圆蟾:月圆时叫圆蟾。⑪碧天:湛蓝的天空。⑫良宵:美好的夜晚。⑬画艇:彩绘的游船。⑭钗钏(chuàn):妇女发饰的一种。⑮漏花影:指漏掉的影子落在花瓣上,形成斑驳的影子。⑯凭:依靠。⑰罗衣靠冷:罗衣因受冷而显得单薄。⑱未秋先病:身体不适。⑲凉笛惺忪(xiāng sōng):微风吹过,吹动笛声使人感到昏沉沉地打瞌睡。⑳醉魂吹易醒:醉意浓厚时酒力发作,一吹笛就醒了。

【赏析】

本篇是作者在湖州作幕时的写景抒情小令。上片写湖楼晚眺的所见所感;下片则由景及人,以景物烘托心情之愁苦。此词写景细腻入微,情致委婉含蓄。全词意境优美,清丽婉约,为宋词名篇。

上阕前两句,先写远眺所见景色。“一丝残照垂杨外”,从高处俯瞰,看到一缕残阳西下,挂在杨柳之外的天际。“疏林乱钟敲暝”,远处的树林里传来几声钟响。“软玉阑边,销金帘底,烟袅药炉香凝”。“栏边”和“帘底”,“软玉”指栏杆,“销金”,指装饰华丽的门帘。这里说,在栏边和帘底,飘来袅袅升起的香烟。“烟袅”三句,进一步描绘出一幅宁静优美的夜景。“烟袅”指袅袅升起的香烟;“眉样青山”比喻那如黛的青山;“晚来妆靓”指傍晚时分,青山更显得美丽了。“唤起”二句,写月上中天之后,夜已深了,但明月依然高悬夜空,把碧空映照得一片澄澈。“唤月”二字,既表明此时已是深夜,也暗寓着对故人的思念之情。

下阕前两句,写良夜美景,引起无限遐想。“良宵”二字,点明时间是在良夜。“谁放”二字,说明良夜美景不是自己创造出来的,而是有人在暗中安排的。“遥闻”二句,写女子在楼上听到楼下男子的脚步声,心中不禁生出许多感慨。“待月窗间”,暗示着男子是在等待明月出现的时候下楼来的。“临风扇小”,暗示着男子是在微风习习的时候才下楼的。“楼上有人愁凭”一句,是说楼上的女子听到男子下楼,心中不由地涌起愁绪。“罗衣靠冷”,暗示着女子因为担心自己的衣服太薄而感到寒冷,所以倚在楼栏上取暖。女子的心事,都凝聚在这两句之中。“笑身似梧桐,未秋先病”,是说女子的身体娇弱如同梧桐树,还没有到秋天就已经生病了。“凉笛惺忪”,则是说,当夜风吹拂过来,吹得笛声似乎变得模糊不清了。“醉魂吹易醒”,是说,当夜风吹拂过来,吹得她醉意朦胧,容易醒过来,从而暗示她的心情十分烦闷不安。

这首词写的是西湖夜景,但通过景物的描写,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孤寂之感。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特别是“笑身似梧桐,未秋先病”,将一位孤独无伴的女子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来,令人同情,也令人感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