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风浪,全家兵火,滔天四壁横流。千犬吠声,三巴度劫,承平自此长休。身世付扁舟。正小桃迎客,花外天游。梦醒良痴,一肩担尽古今愁。山窗净洗双眸。
笑蚕丛地隔,蠹粉香留。高谊太邱。馀生上海,凭它天下阳秋。红日射潮头。恐国门东望,人瞰雠犹。藏作名山信史,麋鹿待长洲。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以及语言的鉴赏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句中的重点词语,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此诗首句写“无名风浪”,次句说“全家兵火”,三、四句写“承平自此长休”。五、六两句说“身世付扁舟”,七至十二句写诗人在山窗下读书,以“梦醒”和“担尽古今愁”来表达自己“身无一钱如公者”的悲愤之情。最后两句写诗人把《史记》藏入名山,希望后世子孙“长洲”安居乐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忧愤的心情。
【答案】
译文:
海上波涛汹涌,家中兵祸连天,四面墙壁冲刷得一片狼藉。
千犬吠声,三巴度劫;国家从此太平无事。
我把一生交付给了漂泊不定的扁舟,小园桃树盛开迎接宾客,花外天空飘荡着游魂。
我醒来时已感到极度痛苦,一身承担了无穷无尽的忧愁。
我在山中洗去双眼,看到蚕丛之地隔着水,蠹虫的残香留了下来。
高情厚谊太邱,我的余生在上海,凭靠它天下人评论我的好坏。
红日直射潮头,恐怕国家东门望见,敌人窥视仇敌。
我把自己藏在名山古迹里作为信史,麋鹿等待长洲的百姓。
赏析:
此诗是一首题画诗,写于辛亥(1911)年春。诗中描绘一幅山水画卷,表现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愤懑不平之气。
起句“无名风浪”点题,接着写“全家兵火”,再写“滔天四壁横流”。“四壁”既指四周墙壁,也指国破家亡之境。“千犬吠声,三巴度劫”,是说战乱中,到处是犬吠之声;四川一带又是三国时期的三巴地区(成都平原一带)。这里用“度劫”二字,表明国家已陷入长期动乱之中。这两句写诗人目睹战乱频仍,家园被毁的情景。“承平自此长休”,承平就是国家安定、人民安乐的时代。从战乱到承平时隔了漫长的岁月,“承平”二字,道出了诗人内心的无限感慨。“承平”二字是全篇的关键,是诗人抒发愤激之情的契机所在。
下面写诗人“身世付扁舟”。“扁舟”,即小船,代指江湖。“正小桃迎客”,“正”字是领头词,表示时间是早晨或上午。“小桃迎客”指诗人正在桃花盛开的季节。“花外天游”,是说诗人正站在桃花树下,观赏着天上的云彩。“游”是动词。“小桃”二句是说:“我醒来时已感到极度的痛苦,一身承担了无穷无尽的忧愁。”这句是说,诗人醒来之后,面对眼前的山河破碎景象,不禁痛感国家的危难和自己的命运多舛。他想到自己一生的坎坷遭遇,不禁感叹不已。
接下来写到“山窗净洗双眸”“笑蚕丛地隔,蠹粉香留”。山中窗户洁净明亮,可以洗去眼睛的疲惫;蚕丛之地隔着水面,而蠹虫的香味却留了下来。这是说,虽然国家陷于混乱之中,但诗人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高尚的节操。
下面写“高谊太邱”。太邱,地名,位于今山东济宁市境内。《左传》记载:“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死后,其弟共叔段争夺君位自立为王。庄公死前命大臣欲杀共叔段,太宰周公旦劝阻说:“不可!吾宗尚多故。”后来果然发生内乱,周厉王出逃到彘地。“高谊太邱”意谓周公旦有高尚的气节(太邱),他的余德还遗留在人间。
“馀生上海”一句,意思是说:我余下的性命还在世,就寄托在上海。这里是说自己还有一口气在,所以还能苟活于世。“上海”,指上海租界。
下面写自己的抱负和愿望:“红日射潮头”。潮头是指潮水最高潮的地方。“恐国门东望,人瞰雠犹”。“国门东望,人瞰雠犹”意谓自己担心国家大门(即国土)向东望去(指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敌人(指日本侵略者)仍在眈眈相觑,伺机进攻。
最后两句写自己的归宿:“藏作名山信史,麋鹿待长洲。”“长洲”,地名,位于今江苏省苏州市境内。“名山信史”,意谓把《史记》藏在名山大泽之间作见证历史之书。“麋鹿待长洲”,意思是说:等到长洲一带老百姓安居乐业,麋鹿将在那里自由自在地生活。
此诗运用典故、借典抒情,抒发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忧愤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