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径斜云上绿苔,经过此地不胜哀。
千年感慨遗湘水,万古离骚识楚才。
泽畔行吟还忆昨,庭前谏草已成灰。
我来浊世怀高洁,不奠黄花酒一杯。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分析,同时注意理解全诗的意思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野径斜云上绿苔”,野径、斜云、绿苔三个意象构成了一幅幽静的画面;野径是通往屈子祠的路,路旁有一片绿苔,表明屈原已经逝世很久了。“经过此地不胜哀”一句,表达了诗人路过屈子祠时内心难以抑制的悲伤之情。

“千年感慨遗湘水,万古离骚识楚才”两句,写对屈原的评价。诗人在湘江边听到《离骚》,感叹自己虽为楚人却无法与屈原相比,只能以一杯酒来纪念他。“千古”一词用得极为贴切,写出了诗人对屈原的敬仰之情。“泽畔行吟还忆昨,庭前谏草已成灰”两句,描写诗人到楚国故地的情景。“泽畔行吟”指的是屈原在汨罗江边吟诵《离骚》的故事。“庭前谏草已成灰”写的是屈原曾经在朝堂上向楚怀王进谏,但最终被放逐到汨罗江畔,其进谏的奏章也化为尘土。这两句写出屈原的忠诚和才华。“我来浊世怀高洁,不奠黄花酒一杯”两句,抒发了诗人的感慨。诗人来到这个充满污秽的环境中,怀念高洁的人,因此没有为死者献花祭酒。

【答案】

译文:

野外小路上,白云斜挂,绿苔覆盖着路基。我走过这里,心中不胜悲哀。

千年前屈原感慨万分,留下遗诗《离骚》流传千古,识别出他的才智。

在湘江岸边行吟,想起屈原曾在此作《离骚》,而如今他已长眠于湘水之滨了。

在朝廷上劝谏君主,却最终被贬谪到湘江流域,他的奏章也已成灰。

来到这乱世之中,我怀想屈原的高洁品质,所以没有为他献上花酒。

赏析:

这首诗是元代著名诗人元好问的一首七律,写于元贞元年(1295)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元好问是金代后期的一位重要文学家、历史学家,他在金亡之后曾做过一番努力,企图恢复宋朝的统治,但最终没有成功。元好问一生崇尚气节,对南宋政权抱有极大的好感。因此,当他听到南宋灭亡的消息后,便决定过一个凄清的重阳节。

这首诗的开头两句写屈原祠所在的环境:“野径斜云上绿苔,经过此地不胜哀”。野径,指山间的小路,是屈原祠的必经之路。斜云,即云彩斜向天空。绿苔,指地上生长的青草。这三句话描绘了屈原祠周围的环境:一条山间小道,两旁生长着青草,天空中飘荡的是云彩,小道旁长满了苔藓。这些景物虽然美丽,但却令人感到凄凉。因为屈原在这里经过,不禁心生悲伤。

中间四句写诗人在屈原祠内的感受。“千年感慨遗湘水,万古离骚识楚才。”这两句是对屈原的评价。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诗人站在屈原祠内,看到那古老的遗迹,自然会想起屈原。他对屈原的遭遇深感同情,认为他之所以遭受不幸,是因为他的志向高远,不能苟且求生。同时,诗人认为屈原的才华非常出众,能够写出流传千古的《离骚》。

最后四句是写诗人离开屈原祠后的感慨:我在这样一个乱世之中来到此处,自然会感到惆怅。但是,屈原的高洁品质令我钦佩不已,所以我没有为他献上花酒。诗人在重阳节当天来到屈原祠,是为了缅怀屈原。然而,他并没有像古代一些文人那样在屈原祠里饮酒赋诗,而是选择了离开。这说明诗人对屈原的感情并不是表面上那么简单。

元好问在这首七律中,不仅表达了对屈原的崇敬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他认为屈原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仰,主要是因为他的品德高尚。而他自己之所以没有在屈原祠里饮酒赋诗,是因为他知道现在的世道人心已经被腐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