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家花月笙歌,葛裙那许陪宵燕。啸如鲁柱,才如窦锦,遇如班扇。蓬鬓慵妆,蛾眉怕妒,天寒谁管。算平生已矣,春风一度,恩歇绝,何曾怨。
一夕仓皇家变,抱琵琶、倾城都散。雍门琴碎,雀台香烬,西陵墓远。块土争还,芳魂永守,秋磷如电。忆史家、柱叔敖公,千载下,今重见。

水龙吟:词牌名,此篇为《声声慢》。

君家花月笙歌,葛裙那许陪宵燕。啸如鲁柱,才如窦锦,遇如班扇。蓬鬓慵妆,蛾眉怕妒,天寒谁管。算平生已矣,春风一度,恩歇绝,何曾怨。

一夕仓皇变易,抱琵琶、倾城都散。雍河琴碎,雀台香烬,西陵墓远。块土争还,芳魂永守,秋磷如电。忆史家、柱叔敖公,千载下,今重见。

注释:

君家 :指你(我)的家。笙歌:古代音乐的一种形式,用笙和管乐器伴奏唱歌,这里泛指歌舞娱乐。葛裙:一种丝织品,用来做裙子。

啸如鲁柱 :像鲁国的柱子那样高峻挺拔。鲁柱:鲁国国君孔子,字仲尼,被尊称为孔圣人,他的形象常被比喻为巍峨的柱石。

才如窦锦:才华如同美丽的锦缎一样华美。窦锦: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美玉,也比喻才能出众。

遇如班扇:遇到你就像遇到了一个会扇子的人,比喻得当,非常适宜。班扇:古代的一种手执扇子作为仪仗的官吏,这里比喻对方很懂得怎样与自己相处。

蓬鬓慵妆:形容头发蓬松不梳理,面容显得憔悴不修边幅。慵妆:懒洋洋地梳妆打扮的样子。

蛾眉:女子眉毛弯曲有形,像蚕蛾的翅膀,故称蛾眉。蛾眉怕妒:担心自己的美貌会引起别人的嫉妒。

天寒谁管:冬天寒冷,谁还会去理这些事呢?管:过问。

算平生已矣:算来一生已经结束或者完结了。已矣:结束。

春风一度:春天里有一次温暖的风吹来,但很快就过去了。一度:一次。

恩歇绝:恩惠不再施舍。歇绝:停止。

何曾怨:怎么曾感到过怨恨呢。

一夕仓皇变易:一夜之间国家形势急转直下。仓皇:匆忙慌张的样子。

抱琵琶、倾城都散:抱着琵琶,就连全城的人都散了开去。

雍河琴碎:形容琴声哀切如雍河水般流淌,破碎而不成音。雍河:古水名,即今天的雍江或雍水,源出陕西凤翔县东。后因指代黄河。

雀台香烬:指焚香的地方积满了灰尘。雀台:古代祭祀用的祭坛或祭台上燃放香烟的地方。

西陵墓远:指的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先祖西陵侯屈建的坟墓,现在很远了。

块土争还:意思是要争夺土地,表示坚决的态度。争还:争夺,返还。

芳魂永守:美好的灵魂永远守护着。芳魂:美好的魂魄。

秋磷如电:秋天的萤火虫飞过时像闪电一样一闪而过。磷:萤火虫发出的光。

柱叔敖公:指春秋时楚国的柱国(官名),即司马穰苴,他曾率军大败吴军于艾陵(在今山东定陶县北),并使齐军乘胜追击到晋国,立下战功。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的作品,当时作者因政治上的挫折,对世事多有感慨,所以这首词中充满了对人生的悲凉和对历史的感慨。

首句“君家花月笙歌”起兴,点明了主人公所在的家族世代以歌舞娱乐闻名,同时也暗含了主人公对这段历史背景的记忆和认同感。“葛裙那许陪宵燕”则表达了主人公对于这种奢华生活的无奈和讽刺,同时也暗示了主人公自身的孤独和失落。

接下来的几句则进一步展开了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描绘。“啸如鲁柱”,比喻主人公的威武雄壮;“才如窦锦”,比喻主人公的才华横溢;“遇如班扇”,则是对主人公与人的交往之道的赞美。然而这一切都无法改变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和失落。“蓬鬓慵妆,蛾眉怕妒”,更直接地揭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他厌倦了世俗的繁华,害怕被人嫉妒。

“算平生已矣,春风一度,恩歇绝,何曾怨。”这几句话总结了主人公的人生经历,他曾经有过辉煌,也曾经有过失落,但他从未因此而怨恨过任何人,他的心始终如一。

最后几句则通过描写一个历史事件来表达作者的感慨。“一夕仓皇变易,抱琵琶、倾城都散。”这是作者对历史的回顾,他在看到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时,不禁感叹时光的流逝和世事的无常。“雍门琴碎,雀台香烬”,则是对这一事件的深刻印象,他用“雍河琴碎”来形容琴声的哀切,用“雀台香烬”来形容焚烧的香烟消散的情景,以此来表达他对过去的美好记忆的怀念和感慨。而“西陵墓远”,则是对历史变迁的感叹,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一切都将化为尘埃。

整首词通过对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的描绘以及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对历史的敬畏。同时,这首词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难得的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