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碧粼粼,刚剩山根青石。人去芦中晚饭,被鸶禽偷立。
垂杨不住扫浮萍,苔翠未曾积。忘了叉虾莉笓,向滩头寻得。
【注释】
钓船:用竹木为骨架,以草席为底的小船。笛渔庵:指渔船上设置的笛子和渔人居住的简陋庵堂。粼粼(lín):波光闪耀的样子。山根青石:指山脚下的青色的石头。人去芦中晚饭,被鸶鹭禽偷立:指傍晚渔民们收拾渔具,回到渔船上吃晚饭,这时一群野鸭或鹭鸶在水面上游着,它们看到渔民回来就飞过来啄食他们留下的鱼、蟹等食物。叉虾莉笓:指一种用竹签穿成的小虾串,是渔民们喜爱的下酒菜。苔翠未曾积:指水边长满了绿色的苔藓,但还没有形成厚厚的一层。忘了叉虾莉笓向滩头寻得:意思是说忘记了这些美味佳肴,只好去滩头寻找了。
【译文】
一叶小舟荡漾在碧波之中,刚刚映出岸边青山的倒影。人们离开了渔船,到芦苇丛生的河里去吃饭,一群野鸭或鹭鸶在水面上游来游去,它们看到渔民回来就飞过来了。
那垂杨树不停地扫荡着浮萍,那水边长满了绿色的苔藓,还来不及积累成厚厚的一层。我忘记了那些美味佳肴,于是向滩头去搜寻。
【赏析】
这是一首写渔人的田园生活的诗作。全诗以写景开始,由物及人,最后又回到写景。从“一片碧粼粼”到“被鸶禽偷立”,诗人把镜头对准了江面上的渔船、芦苇丛中的野鸭,表现了一种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而“忘了叉虾莉笓”一句,则写出了渔人对于这种生活的享受和满足,同时也表现出诗人自己对这种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此诗的写作背景不详。诗题下注“前有《渔歌》词一首”,可能是作者在一次乘舟行于江中时即兴吟咏之作。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宁静而又生动的田园画面:一叶小舟在碧波荡漾的水面上行驶,刚刚映出了岸边青山的倒影。船上的渔民们正在收拾渔具,准备回家去吃晚饭了,一群野鸭或鹭鸶在水面上悠闲地游着,不时地飞到他们身边,啄食他们留下的食物。这里所描写的都是最普通的景物,但通过诗人的笔触,却显得如此富有生活气息和诗意。
第三句诗中的“人”字承第二句而来,指的是船上的渔民。他们离开渔船,到附近的河里去吃晚饭了。野鸭或鹭鸶在水面上悠闲地游来游去,不时地飞到他们身边,啄食他们留下的鱼、蟹等食物。这里所描写的都是最普通的景物,但通过诗人的笔触,却显得如此富有生活气息和诗意。这两句话通过对渔船、野鸭或鹭鸶以及渔民们之间的互动描写,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生动的田园画面。
诗人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继续展开自己的想象,将镜头对准了江面上的船只。第四句诗中的“一片”二字承前启后,指的是那宽广的江面。江面上有一叶小舟在荡漾,刚刚映出了岸边青山的倒影。这里的“一片”一词运用得很巧妙,将江面与远处的山峰连成一体,使得整个画面更加宽广而富有层次感。同时,“刚剩山根青石”一句也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山根上的青石拟人化成了一位少女,使得整个画面更加具有诗意和动感。
诗人又将镜头对准了渔民们。第五句诗中的“人去”二字承上启下,表示渔民们已经离去。他们收拾渔具,准备回家去吃晚饭了。而野鸭或鹭鸶则在水面上悠闲地游来游去,不时地飞到他们身边,啄食他们留下的食物。这里所写的都是渔民们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事情,但却通过诗人的笔触,展现出了一种别样的美感和韵味。
第六句诗中的“被鸶禽偷立”一句,是对前面诗句中“人去”二字的具体解释。野鸭或鹭鸶在水面上悠闲地游来游去,不时地飞到他们身边,啄食他们留下的食物。这里所说的“立”字,是指它们站立的姿态。而“鸶禽”一词则是一种鸟类的名称,它常常栖息在沼泽地带或湖泊边,喜欢在水面上觅食。当它们发现渔民们离去后,便纷纷飞到水面上来,啄食他们留下的鱼、蟹等食物。
第七句诗中的“垂杨不住扫浮萍”一句,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垂杨树拟人化为一位少女,她不停地扫荡着水面上的浮萍。这里所说的“不住”一词,表示其动作的连续性和频繁性。而“扫浮萍”则是指垂杨树不断地摇曳着枝条,将水面上的浮萍吹拂到一旁。这里的描写非常细腻,不仅展现了垂杨树的优美姿态,也给人一种清凉的感觉。
第八句诗中的“苔翠未曾积”一句,则进一步描绘了水边的景色。虽然水边长满了绿色的苔藓,但还来不及积累成厚厚的一层。这里所说的“不曾积”一词,表示其堆积的数量很少,甚至没有堆积起来。而“未曾积”则意味着这片绿意盎然的苔藓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景观,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最后两句诗则是整首诗的收尾之笔,也是对前面诗句的呼应。第九句诗中的“忘了叉虾莉笓向滩头寻得”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美食的渴望之情。他忘记了那些美味佳肴,于是向滩头去搜寻了。这里的“忘了”二字表明了他对于美食的珍视和怀念之情。而“向滩头寻得”则表示他在滩头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美食,从而满足了自己的欲望。
这首诗以写景为主,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一幅宁静而又生动的田园画面。同时,诗中所表现的意境也非常深远,使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