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清清地,便逢欢、也则不情不绪。况是宵长孤枕侧,挨得几番秋雨。兰炷微沉,桃笙半叠,送尽炉烟缕。香浓醉薄,此愁何减羁旅。
不过絮断柔肠,乱蛩枉却,费许多言语。二十五声清漏永,尽够滴残双箸。翠湿云鬟,凉侵玉腕,那复催砧杵。由他梦醒,别来和梦难据。

【注释】

念奴娇:词牌名。本为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

冷清清:凄清冷落。

欢:欢乐。

则不情不绪:即“不欢不喜”,形容心情不快。

宵长:夜长。

孤枕侧:孤单地躺在枕上。

挨得几番秋雨:忍受了几场秋雨。

兰炷微沉:指点燃的兰香渐渐消失。

桃笙半叠:指点燃了的桃花香炉一半已被烧尽。

送尽炉烟缕:把燃尽的香炉里的一缕烟雾也吹散了。

香浓醉薄:香味浓郁,酒意微薄。

絮:喻思乡之愁。

断柔肠:像断了一般,比喻思乡之情深重。

乱蛩(qióng):蟋蟀。

二十五声清漏永:漏壶中的水声滴了二十五下。

翠湿云鬟:发髻上翠绿色的簪子沾湿了。

凉侵玉腕:凉爽的风吹到了手腕上。

那复催砧杵(zhù):又何必催促捣衣的声音呢?

梦醒:梦醒了。

和梦难据:与梦中的情景难以相依。

【赏析】

《念奴娇·中秋对月》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著名词作。此词以写景起,以抒情收,情景交融,浑然天成,境界宏阔,感情深沉,堪称咏月词中的绝唱。全词通过描写中秋之夜的月光,抒发了自己孤独无依、飘零异乡的痛苦之情,体现了作者对故土的无限眷恋之情。

上片开篇写月色冷清清,作者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迎来了中秋节。然而,她的心情并不轻松,因为中秋本是团圆的日子,但她却只能独自在闺房中对着月亮发呆。这一句“冷清清”三字点出环境的气氛,突出了主人公的孤寂之感。接下来,词人描绘了她孤独的夜景,“况是宵长孤枕侧”,说明时间过得很慢,而自己却无法入睡。最后两句“挨得几番秋雨”和“送尽炉烟缕”,写出了词人在漫长的秋夜里忍受着秋雨和寒冷,一直等到天明。这里的“秋雨”和“炉烟缕”都是暗示着时间的流逝,而“挨”字则表达了词人的无奈之情。

下片开始,词人转向了对梦境的描绘。“不过絮断柔肠,乱蛩枉却,费许多言语。”这里用了三个典故来形容她的思绪。首先,“絮断柔肠”指的是思念家乡之情如同断线的风筝一样飘荡不定,无法停歇。其次,“乱蛩枉却”则是指蟋蟀鸣叫的声音打扰了她的思绪,使她无法入睡。最后,“费许多言语”表示她在梦中不停地说着话,想要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感受。然而,由于现实和梦境的界限模糊,她只能在梦中继续追求自己的理想。

词人转向了对现实的描绘。“二十五声清漏永,尽够滴残双箸。”这里提到了一个典故。清漏是一种计时器,它的声音被用来计量时间的流逝。在这里,词人用清漏来表示时间的漫长和无尽,而“双箸”则是用来盛放食物的工具。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时间已经过了很长时间,而她已经吃了很多东西,只剩下一些残羹剩饭了。这里的“残双箸”形象地描绘了词人的孤独和辛酸。

词人转向了对未来的展望。“翠湿云鬟,凉侵玉腕,那复催砧杵。”这里使用了两个典故来形容她的心境。首先,“翠湿云鬟”指的是她的头发上还沾着露珠,这是由于天气的凉爽造成的。其次,“玉腕”则是指她的手腕上戴着玉镯。这里的“玉腕”象征着她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期待,而“翠湿云鬟”则暗示着她对未来的不确定和焦虑。最后,“那复催砧杵”则表示她已经不再需要别人的关心和照顾了,她已经足够坚强和独立。

整首词通过对中秋节夜晚的描写和梦境的描绘,展现了词人的孤独、辛酸和坚韧。同时,它也表达了词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许。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情感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佳作之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