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腰织细,正芙蕖初日,露摇珠碎。别是天工,剪付一双秋水。丁宁莫作红楼醉。怕情多、易添憔悴。曲终人杳,数峰江上,唤湘灵起。
但回首、绮罗丛里。几曾怨得,旧香新翠。老去风情,终古可怜身世。知卿未解闲愁味。倚清歌、犹滞巴里。停樽如梦,顾携碧月,照他无寐。

【注释】

疏帘淡月:用《西厢记》中红娘为莺莺送花,在隔帘偷见的情节。

芙蕖(fú quí):荷花的美称。

别是天工:特别精巧。

丁宁莫作:再三嘱咐不要。

红楼醉:指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剧,后泛指男女情爱之事。

湘灵:湘妃。传说舜死于苍梧之野,其妃娥皇、女英追至洞庭湖边而死,后人因以“湘灵”代指湘妃。

绮罗丛里:华丽的衣裙中。

怨得:恨得。

风情:风韵、情趣。

巴里:即白居易诗《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指白居易自己。

清歌:清丽悠扬的歌声。

【译文】

疏帘外淡淡的月光,像细缕一样织就的轻纱,映衬着荷花初开的日色,露珠儿在荷叶上摇曳着像珍珠一样碎裂。这是特别的巧手,剪裁出一对如秋水般清澈的双瞳。再三叮嘱,不要沉醉于这红楼的情爱之中而憔悴不堪。曲终人散,只见江上山峰耸立,仿佛在呼唤湘灵起身。

然而我一回首,那曾经繁华如锦绣衣裳般的旧时光。你怨恨过吗?那些昔日的芳香与新绿,它们曾引动多少人的情思。如今我已老去,那曾经风流倜傥的身骨,也显得可怜可悲,身世两茫茫。我知道,你并不懂得闲愁滋味,只是倚着清亮的琴声,久久不愿离去。酒宴停止如同一场梦,我带着满心忧愁,望着明月,寄托着我无尽的思念。

【赏析】

本词上阕写景抒情,下阕借物寄怀,将作者对友人的怀念之意表达得淋漓尽致。全词语言明快流畅,音律和谐,情感真挚,意境高远。

此词起首两句写景,描绘了一个清雅幽寂的环境。“疏帘淡月”一句,化用了《西厢记》中红娘为莺莺送花,在隔帘偷见的故事情节,暗示了词中的女主角正处在一个充满诱惑而又孤独寂寞的状态之中。“芙蕖初日”则进一步渲染了这种气氛,荷花初开时的明媚阳光被形容成“正芙蕖初日”。这里的“初日”并非实指太阳,而是象征着新生和美好,但同时也是一个充满诱惑和危险的世界。“露摇珠碎”则描绘了荷花上的露珠被微风吹落,犹如珍珠一般破碎的景象,进一步烘托了那种既美丽又危险的氛围。“别是天工,剪付一双秋水”,则是对这种氛围的深化描写。这里的“天工”一词不仅指的是大自然的神奇力量,更暗含了词人对于这种美丽却危险的世界的深深感慨。

接下来的几句则是词人对这种环境的感受。“别是天工”之后,紧接着的是“剪付一双秋水”,这里的“秋水”不仅仅是一种视觉形象,更是词人心中的一种情感象征。秋水代表着清澈、透明、纯净,也代表着一种深深的忧郁和期待。这种忧郁和期待并不是来自于现实中的种种困难和挫折,而是来自于一种对于美好但却危险的世界的深刻认识。“丁宁莫作红楼醉”,这句话则直接点明了词人对于这种状态的态度——那就是“莫作”,也就是不要沉溺其中。这里的“红楼醉”指的是那种过度追求外在美和感官享受的生活态度,也是词人对于这种状态的批评和否定。

最后三句是对整个词的感情基调的总结和升华。“曲终人杳”,意味着音乐已经结束,但是词人的心情却并未随之平静下来。他独自一人站在江边,望着远方的山峦,似乎在寻找什么或是期待着什么。而“数峰江上”,则是指这些山峦在江面上形成的轮廓和形状,既是一种视觉上的描绘,也是一种内心的感受。而“唤湘灵起”,则是词人内心的一种愿望。湘灵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女之一,这里用来代指那位美丽的女子。通过这句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词人对于这位美丽女子深深的怀念和渴望。

整首词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内心感受的抒发,成功地表达了词人对于那种既美丽又危险的生活状态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同时,也展现了词人对于美好但危险的世界的深深忧虑和期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