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残心里想道:“如此佳景,为何没有甚么游人?”看了一会儿,回转身来,看那大门里面楹柱上有副对联,写的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暗暗点头道:“真正不错!”进了大门,正面便是铁公享堂,朝东便是一个荷池。绕着曲折的回廊,到了荷池东面,就是个圆门。圆门东边有三间旧房,有个破匾,上题“古水仙祠”四个字。祠前一副破旧对联,写的是“一盏寒泉荐秋菊,三更画船穿藕花”。过了水仙祠,仍旧上了船,荡到历下亭的后面。两边荷叶荷花将船夹住,那荷叶初枯,擦的船嗤嗤价响;那水鸟被人惊起,格格价飞;那已老的莲蓬,不断的绷到船窗里面来。老残随手摘了几个莲蓬,一面吃着,一面船已到了鹊华桥畔了。
到了鹊华桥,才觉得人烟稠密,也有挑担子的,也有推小车子的,也有坐二人抬小蓝呢轿子的。轿子后面,一个跟班的戴个红缨帽子,膀子底下夹个护书,拼命价奔,一面用手中擦汗,一面低着头跑。街上五六岁的孩子不知避人,被那轿夫无意踢倒一个,他便哇哇的哭起。他的母亲赶忙跑来问:“谁碰倒你的?谁碰倒你的?”那个孩子只是哇哇的哭,并不说话。问了半天,才带哭说了一句道:“抬矫子的!”他母亲抬头看时,轿子早已跑的有二里多远了。那妇人牵了孩子,嘴里不住咭咭咕咕的骂着,就回去了。
诗句
老残心里想道:“如此佳景,为何没有甚么游人?”
看了一会儿,回转身来,看那大门里面楹柱上有副对联,写的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暗暗点头道:“真正不错!”
进了大门,正面便是铁公享堂,朝东便是一个荷池。
绕着曲折的回廊,到了荷池东面,就是个圆门。
圆门东边有三间旧房,有个破匾,上题“古水仙祠”四个字。
祠前一副破旧对联,写的是“一盏寒泉荐秋菊,三更画船穿藕花”。
过了水仙祠,仍旧上了船,荡到历下亭的后面。
两边荷叶荷花将船夹住,那荷叶初枯,擦的船嗤嗤价响;那水鸟被人惊起,格格价飞;那已老的莲蓬,不断的绷到船窗里面来。
老残随手摘了几个莲蓬,一面吃着,一面船已到了鹊华桥畔了。
到了鹊华桥,才觉得人烟稠密,也有挑担子的,也有推小车子的,也有坐二人抬小蓝呢轿子的。
轿子后面,一个跟班的戴个红缨帽子,膀子底下夹个护书,拼命价奔,一面用手中擦汗,一面低着头跑。
街上五六岁的孩子不知避人,被那轿夫无意踢倒一个,他便哇哇的哭起。他的母亲赶忙跑来问:“谁碰倒你的?谁碰倒你的?”那个孩子只是哇哇的哭,并不说话。问了半天,才带哭说了一句道:“抬矫子的!”
那妇人牵了孩子,嘴里不住咭咭咕咕的骂着,就回去了。
译文:
老残心想:“这般美景,为何无人欣赏?”于是他环视周围后决定返回。在大门内看到一副对联,写着“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他不禁暗自点头表示赞赏。进入大门后,他首先看到的是铁公享堂,接着向东是一片荷塘。沿着弯曲的回廊前行,到达荷塘东侧便看到了一扇圆形的门。门旁边有三间古老的房子,墙上挂着一块破损的匾额,上面刻着“古水仙祠”四个大字。祠堂前的对联为“一盏寒泉水洗秋菊,三更画船穿梭藕花”。之后,他穿过水仙祠继续前行,再次乘坐小船直到位于历下亭后方的地方。周围的荷叶和荷花把小船包围起来,荷叶刚开始枯萎时发出沙沙声,水鸟被惊扰后发出咯咯叫声;而那些老化的莲蓬不断从船窗里伸入。老残随手采摘几个莲蓬吃了起来,同时小船已经抵达鹊华桥附近。
注释:
- “明湖”:即济南大明湖。
- “古帝遗踪”:指历史遗迹或帝王遗留下来的遗迹。此处可能指的是历山脚下的古迹。
- “四”、“三”:数量词,用于描述荷花和柳树的数量,这里可能是形容数量之多。
- “一城山色半城湖”:描绘整个城市一半是山,一半是湖的景象。
- “寒泉”:通常指清凉的水,这里比喻秋天的菊花。
- “三更”:古代时间单位,一夜分为五更,三更是其中第三更天(夜里11点至凌晨1点)。
- “矫子”:旧时一种轻便交通工具,类似今天的轿子。
- “咭咭咕咕”:形容说话声音细碎、连续不断。
- “水仙祠”:指供奉水仙花神的地方。
- “护书”:指随身携带的书籍或手边的书。
- “盏”、“舫”(fáng):“盏”是一种容器,“舫”是一种大型船只。这里泛指酒杯或茶具。
- “辘辘”:形容车轮滚动的声音。
- “呀呀”:哭声,形容小孩子哭泣的样子。
- “抬矫子”:指抬轿子的人不小心撞到了东西。
- “蓝呢轿子”:一种用蓝色布料制成的轿子。
- 通过这些细节描写,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美景的喜爱以及对于游人的期待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和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