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残从鹊华桥往南,缓缓向小布政司街走去。一抬头,见那墙上贴了一张黄纸,有一尺长,七八寸宽的光景。居中写着“说鼓书”三个大字;旁边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那纸还未十分干,心知是方才贴的,只不知道这是甚么事情,别处也没有见过这样招子。一路走着,一路盘算,只听得耳边有两个挑担子的说道:“明儿白妞说书,我们可以不必做生意,来听书罢。”又走到街上、听铺子里柜台上有人说道:“前次白妞说书是你告假的,明儿的书,应该我告假了。”一路行未,街谈巷议,大半都是这话,心里诧异道:“白妞是何许人?说的是何等样书,为甚一纸招贴,侵举国若狂如此?”信步走来,不知不觉已到高升店口。

进得店去,茶房便来回道:“客人,用什么夜膳?”老残一一说过,就顺便问道:“你们此他说鼓书是个甚么顽意儿,何以惊动这么许多的人?”茶房说:“客人,你不知道。这说鼓书本是山东乡下的土调,同一面鼓,两片梨花简,名叫‘梨花大鼓’,演说些前人的故事,本也没甚稀奇。自从王家出了这个白妞、黑妞妹妹两个,这白妞名字叫做王小玉,此人是天生的怪物!他十二三岁时就学会了这说书的本事。他却嫌这乡下的调儿没甚么出奇,他就常到戏园里看戏,所有甚么西皮、二簧、梆子腔等唱,一听就会;甚么余三胜、程长庚、张二奎等人的调子,他一听也就会唱。仗着他的喉咙,要多高有多高;他的中气,要多长有多长。他又把那南方的甚么昆腔、小曲,种种的腔调,他都拿来装在这大鼓书的调儿里面。不过二三年工夫,创出这个调儿,竟至无论南北高下的人,听了他唱书,无不神魂颠倒。现在已有招子,明儿就唱。你不信,去听一听就知道了。只是要听还要早去,他虽是一点钟开唱,若到十点钟去,便没有坐位的。”老残听了,也不甚相信。

诗句

老残从鹊华桥往南,缓缓向小布政司街走去:

  • 注释: “老残”指的是《老残游记》中的作者刘鹗,”鹊华桥”为地名,可能指北京的一座桥;”小布政司街”是北京的一个街道。
  • 赏析: 此句描述了老残的出行路线和心情状态,表达了对即将发生事件的好奇与期待。

一抬头,见那墙上贴了一张黄纸,有一尺长,七八寸宽的光景:

  • 注释: “黄纸”、”有尺长、七八寸宽的光景”描述的是一张张贴在墙上的通知或广告。
  • 赏析: 这句话描写了看到墙上的黄色广告的情景,暗示了接下来会发生的事情具有某种通知或邀请性质。

居中写着“说鼓书”三个大字;旁边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那纸还未十分干:

  • 注释: “说鼓书”指的是一种表演艺术形式;”二十四日明湖居”可能是演出的具体时间和地点。
  • 赏析: 这里描述了广告的内容和具体时间及地点,表明了这是一个关于说书表演的事件。

译文

老残从鹊华桥向南行走,缓慢地向小布政司街前进。他抬头一看,发现墙上贴着一张一尺宽、七八寸长的黄色纸片,中间写着“说鼓书”三个大字,旁边的小字写着“二十四日明湖居”,意味着这是一场说鼓书活动的招贴。

一路上盘算着什么,只不知道这是什么事儿:

  • 注释: “盘算”指的是思考;”这是什么呢事儿”表示对即将发生的事件感到好奇和不解。
  • 赏析: 这句话描绘了老残对于未知活动的好奇和思考态度。

一路上听到两个挑担子的说:”明儿白妞说书,我们可以不必做生意,来听书罢”:

  • 注释: “明儿”是指明天;”白妞”可能是一个名字;”说书”指的是表演故事的一种方式;”不必做生意”表示他们不需要忙于其他工作去观看表演。
  • 赏析: 描述了两位挑夫讨论的听书活动,表达了他们打算放弃日常的生意活动而去享受说书的乐趣。

又到了街上、听铺子里柜台上有人说道:”前次白妞说书是你告假的,明儿的书,应该我告假了”:

  • 注释: “街上”、”听铺子”、”柜台上”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场所;”告假”在这里指的是请假;”前次”指的是之前某个时间段;”明儿”即明天。
  • 赏析: 描述了在不同场所人们对于即将到来的说书活动的讨论和安排,反映了人们对这种活动的热爱和参与。

小结

这首诗通过描绘老残的行走路线和对即将发生的说书活动的关注,展现了他对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好奇和兴趣。诗中的语言简洁明了,通过对场景的细致描写和人物对话的呈现,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当时社会文化氛围中的艺术表演现象。此外,诗中还透露出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珍视,体现了作者对民间艺术的尊重和推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