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方才说这个刘仁甫,江湖都是大有名的。京城里镖局上请过他几次,他都不肯去,情愿埋名隐姓,做个农夫。若是此人来时,待以上宾之礼,仿佛贵县开了一个保护木县的镖局。他无事时,在街上茶馆饭店里坐坐,这过往的人,凡是江湖上朋友,他到眼便知,随便会几个茶饭东道,不消十天半个月,各处大盗头目就全晓得了,立刻便要传出号令:某人立足之地,不许打搅的。每月所余的那四十金就是给他做这个用处的。至于小盗,他本无门径,随意乱做,就近处,自有人来暗中报信,失主尚未来县报案,他的手下人倒已先将盗犯获住。若是稍远的地方做了案子,沿路也有他们的朋友,替他暗中捕下去,无论走到何处,俱捉得到的。所以要十名小队子,其实,只要四五个应手的人已经足用了。那多余的五六个人,为的是本县轿子前头摆摆威风,或者按差送差,跑信等事用的。”
诗句
我方才说这个刘仁甫,江湖都是大有名的。京城里镖局上请过他几次,他都不肯去,情愿埋名隐姓,做个农夫。若是此人来时,待以上宾之礼,仿佛贵县开了一个保护木县的镖局。他无事时,在街上茶馆饭店里坐坐,这过往的人,凡是江湖上朋友,他到眼便知,随便会几个茶饭东道,不消十天半个月,各处大盗头目就全晓得了,立刻便要传出号令:某人立足之地,不许打搅的。每月所余的那四十金就是给他做这个用处的。至于小盗,他本无门径,随意乱做,就近处,自有人来暗中报信,失主尚未来县报案,他的手下人倒已先将盗犯获住。若是稍远的地方做了案子,沿路也有他们的朋友,替他暗中捕下去,无论走到何处,俱捉得到的。所以要十名小队子,其实,只要四五个应手的人已经足用了。那多余的五六个人,为的是本县轿子前头摆摆威风,或者按差送差,跑信等事用的。”
译文
刚刚提到的刘仁甫,在江湖上非常有名。京城里的镖局曾经邀请过他几次,但他都拒绝了,宁愿隐居成为农民。假如这个人来了,我们将以上宾的待遇接待他,就像是贵县开设了一个保护本地的镖局。他在没事的时候会在茶馆、饭店里坐着,那些路过的人,只要是江湖上的,他都能一眼认出。他随随便便地招待几个酒菜,十天半个月后,各地的大盗头目就都知道了他,并立即下令:有人不能在他的势力范围内捣乱。他的月收入有四十两银子,这是用来支付给他的报酬。对于小偷小摸的人,他根本没有能力去追踪他们,所以会有人暗中报告,如果失主还没有来报案,他的手下就已经先一步抓获了盗贼。如果他在远处做了案子,沿途也会有他们的朋友帮他暗中追捕,不论在哪里都能抓到他。所以要配备十个小队,但其实只需要四个五个能应对问题的人就足够了。剩下的六到七个人是为了显示县衙的力量,或是用来传递消息等事务。
注释
- “江湖”: 泛指江湖中的人们、地方或活动。
- “京城”: 指的是现在的首都北京及其周边地区。
- “镖局”: 古代一种提供货物运输和保护的机构。
- “开”: 设立或建立。
- “庇护”: 保护某人或某物不受伤害。
- “余下”: 剩余的部分;剩下的。
- “失主”: 丢失物品的主人。
- “差”: 官府派发的临时任务或任务。
- “威风”: 显示力量或权威。
- “跑信”: 传递信息或情报的活动。
赏析
这首短诗生动地描绘了一位深藏不露的英雄人物——刘仁甫。通过描述他的行为方式和对待江湖中人物的态度,展现了他的智慧、谨慎和责任感。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诗中通过对话的形式,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刘仁甫的个性以及他所扮演的角色。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刘仁甫的个人特点,也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交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