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残说:“难道《四书》《五经》都没有人买吗?”他说:“怎么没有人买呢,《四书》小号就有。《诗》、《书》、《易》三经也有。若是要《礼记》、《左传》呢,我们也可以写信到省城里捎去。你老来访朋友,是那一家呢?”

老残道:“是个柳小惠家。当年他老大爷做过我们的漕台,听说他家收藏的书极多。他刻了一部书,名叫《纳书楹》,都是宋、元板书。我想开一开眼界,不知道有法可以看得见吗?”掌柜的道:“柳家是俺们这儿第一个大人家,怎么不知道呢!只是这柳小惠柳大人早已去世,他们少爷叫柳凤仪,是个两榜,那一部的主事。听说他家书多的很,都是用大板箱装着,只怕有好几百箱子呢,堆在个大楼上,永远没有人去问他。有近房柳三爷,是个秀才,常到我们这里来坐坐。我问过他:‘你们家里那些书是些甚么宝贝?可叫我们听听罢咧。’他说:‘我也没有看见过是甚么样子。’我说:‘难道就那么收着不怕蛀虫吗?’”

老残说:“难道《四书》《五经》都没有人买吗?”

注释:老残,一个游历四方、见识广博的人。他提出了一个问题,询问是否有人购买《四书》《五经》这样的经典著作。这里的“买”指的是购买、阅读或收藏。

译文:老残问道:“难道《四书》、《五经》没有读者吗?”

赏析:通过提问的方式,老残表现出了对古代经典书籍的好奇与兴趣,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对这些书籍的价值和地位的怀疑。

  1. 他说:“怎么没有人买呢,《四书》小号就有。《诗》、《书》、《易》三经也有。若是要《礼记》、《左传》呢,我们也可以写信到省城里捎去。你老来访朋友,是那一家呢?”

注释:这句话中,“小号”指的可能是印刷的小字版本,即缩小字体的版子。而“《诗》、《书》、《易》三经”指的是中国古代的经典文献,包括《诗经》、《尚书》、《周易》。“《礼记》”、“《左传》”则是另外两部重要的儒家典籍。这些内容表明柳家藏书丰富,且有不同形式的版本。

译文:他说:“怎么没有人买呢?因为《四书》还有小字版,《诗经》、《尚书》、《周易》等也是。如果需要《礼记》、《左传》的话,我们还可以通过书信方式送到省城去。您这次来访的朋友是哪一位呢?”

赏析:这里反映了老残对书籍版本的关注,也体现了他对知识传播途径的思考。同时,通过与掌柜的对话,展现了老残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视和对知识的渴望。

  1. 老残道:“是个柳小惠家。当年他老大爷做过我们的漕台,听说他家收藏的书极多。他刻了一部书,名叫《纳书楹》,都是宋、元板书。我想开一开眼界,不知道有法可以看得见吗?”

注释:漕台,古代官名,负责管理河道航运。这里可能指的是柳小惠曾担任过某个官职,与老残有所关联。“《纳书楹》”,这可能是柳家刻的书的名字。“宋、元板书”则指的是宋代和元代的木版印刷书籍。

译文:老残回答道:“是柳家人。他的老前辈曾是我们这边的一位地方官员——漕台。据传他们家族藏书极为丰富。他们出版了一部名为《纳书楹》的书,全部由宋、元时期印制的木版书组成。我希望能见识一下,不知有没有方法能够实现这一愿望?”

赏析:这段对话揭示了柳家的藏书背景及其文化价值,也表现了老残对古代书籍的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愿望。

  1. 掌柜的的道:“柳家是俺们这儿第一个大人家,怎么不知道呢!只是这柳小惠柳大人早已去世,他们少爷叫柳凤仪,是个两榜,那一部的主事。听说他家书多的很,都是用大板箱装着,只怕有好几百箱子呢,堆在个大楼上,永远没有人去问他。有近房柳三爷,是个秀才,常到我们这里来坐坐。我问过他:‘你们家里那些书是些甚么宝贝?可叫我们听听罢咧。’他说:‘我也没有看见过是甚么样子。’我说:‘难道就那么收着不怕蛀虫吗?’”

注释:掌柜的,可能是当地一位书店老板或者藏书者。提到柳家是“第一个大人家”,意味着其家族在当地有着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柳凤仪是柳家的少爷,“两榜”可能指的是科举考试中的第二名或第三名(清代科举考试分为三个级别)。“主事”通常指主持某项事务的负责人。柳家藏书之多令人震惊,用大板箱装着,数量巨大,以至于堆放在大楼上。“近房柳三爷”是一位秀才,常到这家书店来坐坐,表示他与书店有一定的接触和交流。“蛀虫”在这里可能是指书籍因长时间存放而受到虫蚀的情况。

译文:店主说:“柳家是我们这里最显赫的家族之一,怎么会不了解呢!不过柳小惠已经去世了。他们的儿子柳凤仪,是个科举考试中的榜眼,也就是第二顺位,相当于科举考试中的第二名或第三名。他主持了柳家的书籍工作。据说他家藏书非常丰富,都用大板箱装着,可能有几百上千个箱子那么多,堆积在一个大楼上,看起来就像是一座书山,但是没有人去问它们的内容。有一个邻居姓柳的三儿子,是个秀才,经常来我们书店里坐坐。我曾经问过他:‘你家的那些书是些什么东西呢?能让我们听听看吗?’他回答说:‘我自己都没见过那些书是什么样子的。’我说:‘怎么可能不怕虫子蛀呢?’”

赏析:这段对话进一步描绘了柳家藏书的丰富程度及其社会地位,也展示了柳家子弟对书籍的态度和态度。同时,通过对柳家藏书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当时社会对书籍的重视和珍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