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残对人瑞道:“我也听说,究竟是谁出的这个主意,拿的是什么书,你老哥知道么?”人瑞道:“我是庚寅年来的,这是已丑年的事,我也是听人说,未知确否。据说是史钧甫史观察创的议,拿的就是贾让的《洽河策》。他说当年齐与赵、魏以河为境,赵、魏濒山,齐地卑下,作堤去河二十五里,河水东抵齐堤,则西泛赵、魏,赵、魏亦为堤,去河二十五里。
“那天,司道都在院上,他将这几句指与大家看,说:‘可见战国时两堤相距是五十里地了,所以没有河患。今日两民埝相距不过三四里,即两大堤相距尚不足二十里,比之古人,未能及半,若不废民埝,河患断无已时。’宫保说:‘这个道理,我也明白。只是这夹堤里面尽是村庄,均属膏腴之地,岂不要破坏几万家的生产吗?’
老残游记·第十四回·大县若蛙半浮水面 小船如蚁分送馒头
老残对人瑞道:“我也听说,究竟是谁出的这个主意,拿的是什么书,你老哥知道么?”人瑞道:“我是庚寅年来的,这是已丑年的事,我也是听人说,未知确否。据说是史钧甫史观察创的议,拿的就是贾让的《洽河策》。他说当年齐与赵、魏以河为境,赵、魏濒山,齐地卑下,作堤去河二十五里,河水东抵齐堤,则西泛赵、魏,赵、魏亦为堤,去河二十五里。
“那天,司道都在院上,他将这几句指与大家看,说:‘可见战国时两堤相距是五十里地了,所以没有河患。今日两民埝相距不过三四里,即两大堤相距尚不足二十里,比之古人,未能及半,若不废民埝,河患断无已时。’宫保说:‘这个道理,我也明白。只是这夹堤里面尽是村庄,均属膏腴之地,岂不要破坏几万家的生产吗?’”
注释:
- 老残:指小说的主人公老残。
- 人瑞:书中的人物名。
- 庚寅年:指的是清朝乾隆六十年(1795年)。
- 已丑年:指的是清朝嘉庆五年(1800年)。
- 司道:指地方官员。
- 贾让:《洽河策》:古代一部关于水利的著作。
- 赵、魏: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赵国和魏国。
- 齐与赵、魏以河为境:指的是齐国和赵国、魏国之间以黄河为界限。
- 水东抵齐堤:意思是河水往东流到齐国的堤岸。
- 西泛赵、魏:意思是河水向西泛滥到赵国和魏国的堤岸。
- 赵、魏亦为堤:意思是赵国和魏国也修建了堤坝来防御洪水。
- 宫保:这里指的是清代末年的著名学者、诗人翁同龢的字。
- 道理:指上面所说的防洪方法的道理。
- 民埝:指的是人工修建的堤防。
- 膏腴之地:指肥沃的土地。
赏析:
这段文字描述了老残与人物的对话,讨论的是如何治理黄河的问题。老残提出了一个观点,认为如果废除民埝,那么河水泛滥的危害将会永远存在。而人物则对此表示理解,但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担忧,那就是民埝中包含了很多村庄,这些村庄都是土地肥沃的地方,如果被毁坏,将会带来巨大的损失。这段对话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水利问题的关注以及对于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