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又指《治河策》给宫保看,说:‘请看这一段说:“难看将曰:若此败坏城郭田庐家墓以万数,百姓怨恨。”贾让说:“昔大禹治水,山陵当路者毁之,故凿龙门,辟伊阀,折砥柱,破碣石,堕断天地之性,尚且为之,况此乃人工所造,何足言也?”’且又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宫保以为夹堤里的百姓。庐墓生产可惜,难道年年决口就不伤人命吗,此一劳永逸之亭。所以贾让说:“大汉方制万里,岂其与水争咫尺之地哉,此功一立,河定民安,千载无恙,故谓之上策。”汉朝方制,不过万里,尚不当与水争地;我国家方制数万里,若反与水争地,岂不令前贤笑后生吗?’又指储同人批评云:‘“三策遂成不刊之典,然自汉以来,治河者率下策也。悲夫!汉、晋、唐、宋、元、明以来,读书人无不知贾让《治河策》等于圣经贤传,惜治河者无读书人,所以大功不立也。”宫保若能行此上策,岂不是贾让二千年后得一知己?功垂竹帛,万世不朽!’宫保皱着眉头道:‘但是一件要紧的事,只是我舍不得这十几万百姓现在的身家。’两司道:‘如果可以一劳永逸,何不另酬一笔款项,把百姓迁徒出去呢?’宫保说:‘只有这个办法,尚属较妥。’后来听说筹了三十万银子,预备迁民,至于为甚么不迁,我却不知道了。”

诗句

  • “他又指《治河策》给宫保看,说:‘请看这一段说:“难看将曰:若此败坏城郭田庐家墓以万数,百姓怨恨。”贾让说:“昔大禹治水,山陵当路者毁之,故凿龙门,辟伊阀,折砥柱,破碣石,堕断天地之性,尚且为之,况此乃人工所造,何足言也?”’”

  • 注释:这里提到的是《治河策》中关于治理黄河的论述,其中提到了贾让的观点,即即使使用人工手段破坏一些自然的堤防和障碍物,如山陵、龙门、伊阙、砥柱等,也是值得的,因为这是为了保证河水能够顺畅地流动。

  • 赏析:这反映了古代水利专家对于治水工程的态度和方法,认为通过人工改造自然条件可以更好地控制水流,减少灾害。

  • “且又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宫保以为夹堤里的百姓。庐墓生产可惜,难道年年决口就不伤人命吗,此一劳永逸之亭。所以贾让说:“大汉方制万里,岂其与水争咫尺之地哉,此功一立,河定民安,千载无恙,故谓之上策。”’

  • 注释:这段引用了贾让的话,强调在治理黄河时需要考虑到长远的利益,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困难而忽视了长远的后果。

  • 赏析:这表达了一种治理策略,即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应采取长期有效的措施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仅仅为了一时的利益而忽视可能带来的后果。

  • “又指储同人批评云:‘“三策遂成不刊之典,然自汉以来,治河者率下策也。悲夫!汉、晋、唐、宋、元、明以来,读书人无不知贾让《治河策》等于圣经贤传,惜治河者无读书人,所以大功不立也。’宫保若能行此上策,岂不是贾让二千年后得一知己?功垂竹帛,万世不朽!”

  • 注释:这里指出历史上虽然有很多人提出了治理黄河的策略,但真正成功的并不多。同时,作者对贾让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的工作可以与古代圣贤的经典相提并论。

  • 赏析:这反映了作者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以及他对于古代智慧和现代实践之间联系的认识。

译文

老残在十四回中讲述了一段有关贾让的故事,描述了他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如何运用智慧和策略来保护人民免受洪水的威胁。贾让提出的方法不仅解决了眼前的问题,还考虑到了长远的影响,这种前瞻性的思考在当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通过这个故事,老残向宫保展示了古代水利专家的智慧和远见。

赏析

这个故事不仅是对历史的一种回顾,更是一种对智慧和远见的赞美。通过贾让的例子,老残提醒我们,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应该超越短期利益的思维模式,寻求更为全面和有效的解决方案。同时,它也启示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仍然需要这种长远眼光和深思熟虑的态度去处理各种问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