嫩凉如水,记新秋池馆。
向晚桐阴画帘卷,正银灯初上,掩过屏山,人静也,有个黄昏坐惯。
玉箫何处去,良夜沉沉,花影黄阶兔华满。
深院起微风、一点凉萤,自飞上、白罗团扇。
看杨柳梢头月趖西,尽把冷阑干、和衣靠暖。

【注释】

嫩凉如水:指初秋的微冷。

新秋:刚过的秋天。池馆:池中的亭馆,泛指园林。

向晚:傍晚。桐阴:梧桐树荫下。画帘:用彩色的绫罗做成的帷幕。掩:遮覆。屏山:屏风上画着山水、花鸟等图案。人静也:夜深了,人声已息。也:助词,相当于“矣”。有个黄昏坐惯:有一个黄昏,我坐惯了,这里指作者自己。玉箫:古乐器名,用玉制成的笛子。良夜:美好的夜晚,指月色很美的时候。沉沉:幽暗的样子。花影:月光下的花影。黄阶:台阶。兔华:月亮。白罗团扇:白色的罗制团扇。古代有折扇,但多用纱绢或象牙制作。这里是说把团扇打开,扇面朝外,扇柄朝内,使风从扇柄吹入,扇面上的花纹在光影中会显得特别清晰美丽。

看杨柳梢头月:看着月儿挂在杨柳梢头。趖(xuàn)西:斜飞的样子。尽把冷阑干、和衣靠暖:全靠着这把冷阑干。阑干:栏杆。和衣:把衣服脱下来。

译文

初秋的微寒,记得新秋的池塘馆舍。

到了晚上,在窗前梧桐树下,画帘被徐徐地卷起。此时,银灯刚刚点亮,照亮了屏风上的山石,人已进入深夜,但有个人习惯在黄昏时坐在园中,欣赏美丽的月色。

玉箫不知何处,良夜深沉时,月光下的花影摇曳着。

深院里起了一阵微风,一星凉萤,在自飞上了那白罗团扇。

看那杨柳梢头的月亮,正斜飞向西边,我把冷凉的栏杆,倚靠过来,让身体暖和。

赏析

《洞仙歌·记新秋池馆》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作于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当时她流寓临安(今浙江杭州),与丈夫赵明诚一起居住青溪书堂。此词是一首咏秋之作,通过写景抒发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留恋之情。

首句“记新秋”点出了季节,交代了时间,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嫩凉如水”,既写出了初秋时节特有的清新清凉之感,又暗示了词人心情的愉悦。“新秋”的“新”字与“旧”相对,表达了作者对新的季节和新的生活的喜悦。“向晚桐阴画帘卷”、“正银灯初上”,描写了一幅清幽宁静的夜景图画。在这幅图画中,有梧桐树荫覆盖的小庭园,有银色的灯光洒满庭院,也有人声渐歇、静谧安宁的场景。词人在此情景之中品味着新秋的美好,感受着生活的宁静与惬意。而“人静也”一句又表明了时间已经到了晚上,人们都已经入睡了。在这样的夜晚里,词人独坐于庭中,欣赏着明月之下的美丽景色。“玉箫何处去”一句,以玉箫作为意象,将音乐之美引入到词人的心中。玉箫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其声音清脆悠扬,能够引起人的情感波动。词人在欣赏着优美的音乐的同时,也在品味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论是花影摇曳、还是月华如练;无论是凉萤飞舞,还是柳梢轻飘。这些自然景物都在词人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其创作灵感的来源。

“深院起微风、一点凉萤”,描绘了一幅微风吹拂、萤火虫飞动的画面。这一画面不仅具有视觉美感,还蕴含着一种朦胧的美。“自飞上、白罗团扇”,则巧妙地将自然界的景象与人间生活联系起来。白罗团扇是古代女子常用的一种物品,它既可以作为扇子使用,也可以作为装饰品摆放在家中。而萤火虫的飞舞则如同在轻轻拍打着白罗团扇,给人一种轻盈、飘逸的感觉。这种巧妙的比喻不仅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形象,还使得整个作品充满了诗意和浪漫的气息。

最后两句“看杨柳梢头月趖西,尽把冷阑干、和衣靠暖”,则是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的具体表现。在这里,杨柳梢头的月亮成为了词人心中永恒的美景。而“尽把冷阑干”则表明了词人想要依靠着冰凉的栏杆来取暖的愿望。这种愿望既反映了词人对温暖的渴望,也体现了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整首词以写景为主,通过对新秋时节的美好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词人内心的愉悦与满足之情。同时,这首词也通过细腻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传达出了词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