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年旧雨,喜天涯握手,倍增幽兴。
迟日园林新霁后,占取风光殊胜。
瘦竹迎筇,枯苔印屐,柳色明衫影。
湖光湛绿,小亭恰似渔艇。
最爱泉味清甘,瓶笙细响,就石支茶鼎。
似此佳游曾几度,记否故山烟景。
静识禽音,乐知鱼意,懒惬闲云性。
踏歌归去,一林疏翠初暝。
【注】百字令:词牌名。
药林、高平:地名。
周倬云:人名。
陆秀三:人名。
柳湖:地名。
赏析:
此词是作者在20年前与友人相别,如今重逢时即兴而作的。全词上片追怀旧游;下片抒写友情和闲逸的生活情趣。
起韵以“廿年”领起全篇,点明词题,并说明这次相逢是在久别后,表达了对友人归来的喜悦之情。“喜”字一语双关,既有惊喜的意思,又有欣喜的意思,既抒发了对友人回归的欣喜,又流露出对多年未见故友的感慨。“天涯”二字,不仅写出了两人的离别之遥,也暗寓了对友人的怀念。“倍增幽兴”,既指词人因重逢故友而心情愉悦,也表明自己久别重逢后的心情更加愉悦、舒畅。“迟日园林新霁后,占取风光殊胜。”这两句是说,天刚放晴,阳光明媚,正是出游的好天气。词人登上高楼,放眼远眺,只见园林里的树木郁郁葱葱,花草争艳斗丽,湖中的荷花竞相绽开,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真是景色宜人。
过片韵承上启下,进一步描写了词人的所见所感。“瘦竹迎筇,枯苔印屐,柳色明衫影。”这三句是说,词人看到竹子又矮又瘦,像筇杖一样挺拔;踏着枯苔走过的地方,印着脚印;柳条绿油油的,随风飘荡,好像衣袂一般。这三句都是写景,但词人通过景物的变化来表现自己的情感:竹是瘦竹,是筇杖,是诗人的知己好友;泥上的苔迹,是友人留下的足迹;杨柳摇曳,仿佛是诗人的衣裳。这三句都是写景,但词人通过景物的变化来表现自己的情感:竹是瘦竹,是筇杖,是诗人的知己好友;泥上的苔迹,是友人留下的足迹;杨柳摇曳,仿佛是诗人的衣裳。
下片韵中,词人用拟人手法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湖光湛绿,小亭恰似渔艇。”湖面上波光粼粼,绿树成荫,小亭子就像一条渔船。这是词人想象友人乘舟游玩的情景。他站在亭子里眺望远方,只见湖面碧波荡漾,绿树掩映,小舟轻摇,犹如渔夫撑着船,悠然自得地游弋在湖面上。
“最爱泉味清甘,瓶笙细响,就石支茶鼎。”这三句是说,我特别喜欢山泉水的味道,那泉水清澈甘甜,如同笙簧奏出的音乐一样悦耳动听,我喜欢坐在石头上品茗。这里词人以“笙”代酒,以“茶鼎”代酒器,将山泉水比作笙音,把喝茶比作听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词人在品茗过程中的惬意之情。
“似此佳游曾几度,记否故山烟景。”“似此”二字,表明词人多次游览山水,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记否”二字,则表明词人要向友人询问是否还记得当年游赏山水时的景色。这里词人运用反诘语气,既表明自己对友人的关心,又表明自己希望与友人再次相聚的愿望。
“静识禽音,乐知鱼意,懒惬闲云性。”“静识”,意思是静静地聆听大自然的声音。“鸟语花香”,是大自然的美好景象。“禽音”是指鸟儿的鸣叫声。“鱼意”,是指鱼儿在水中欢快地游弋。“闲云”指悠闲自在的云彩。这几句是说:静静聆听鸟儿的啼叫,了解鱼儿的欢欣跳跃,体会闲云的自由自在。这是词人赞美自然之美的诗句,同时也寄寓了词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最后一句“踏歌归去,一林疏翠初暝。”这一句是说:我们一边走一边唱歌,直到傍晚才回到家里。这里“一林疏翠”是形容暮色中的树林景色,它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感觉,使人感到轻松、愉快。
这首词写得很有特色。首先,从结构上看,这首词的结构紧凑,层次分明。全词共八句,前四句写词人与友人重逢的喜悦心情和对美景的喜爱之情;中间四句进一步描写了词人欣赏美景时的感受和思考;最后两句则是词人与友人共同品味山水之美的总结。其次,从语言上看,这首词的语言优美流畅,富有诗意,具有很强的抒情色彩。同时,词人也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词句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