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乡能见其大,合肥能知其深,力破万人咻,名士当推玉池叟;
学在汉宋之间,文在韩欧之右,目空百家说,乡贤并祀船山祠。
【注释】
湘乡:湖南省,即作者的故乡。
玉池叟:指清代著名学者俞樾(1821-1907)。字荫甫。浙江德清人。道光举人。曾官安徽学政、礼部主事。有《玉池杂著》、《说文通训定声》等。
汉宋之间:指宋代朱熹的《大学章句》与汉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为儒家学说中的“经”和“传”。
韩欧之右:指宋代大儒韩愈、欧阳修。
目空百家说:指不盲从众议,不迷信前人,有自己的见解。
船山祠:在湖南长沙西郊,祀明朝思想家王夫之。
【赏析】
此诗是一首挽联,挽郭嵩焘。郭嵩焘(1801-1876),湖南湘乡人,字伯琛,号筠仙,晚号玉池老人。咸丰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出使英国、法国、意大利,历任驻法大使、署印度总督等职,为清末洋务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
诗的前半部分,先写对郭嵩焘的评价:郭嵩焘在湘乡时能见其大,在合肥时能知其深,他力破万众非议,名士当推玉池叟;他在学术上能贯通汉宋,在文学上能超越韩欧,他目空百家之说,为乡贤并祀船山祠。这里用“大”、“深”、“力破万人咻”等词语,突出郭嵩焘的卓越才能和高尚气节。而用“玉池叟”、“学贯汉宋”、“目空百家”等词句,则赞扬了郭嵩焘的学问和人格。
诗的后半部分,写对郭嵩焘的追怀:在湘乡时能见到他的大,在合肥时能知道他的深,他力破众人非议,名士当推玉池叟;他在学术上有汉宋之间的联系,文学上在韩欧之上,他看不起百家之说,乡贤们一起祭祀他。这里用“学在汉宋之间”,突出郭嵩焘的学问深厚;用“文在韩欧之右”,突出郭嵩焘的学问高超;用“目空百家说”,突出郭嵩焘的学问渊博。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郭嵩焘去世的惋惜之情。
可以看出诗人对郭嵩焘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既有对其才华的认可,也有对其人品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