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红都瘦。
恰清和、街南百戏,分棚错绣。
争占晴坡施幔幄,似水画帘痕皱。
莺语剪、绿芜浓昼。
老大逢场聊逐队,也婆娑、锦瑟钿车后。
向酒媪,且赊酒。
曲终杂爨喧豗奏。
有侲童、交竽缘橦,巧将身漏。
据地帖腰连琐裤,踢堶弄丸都有。
银海眩、铜峰欲覆。
万事总然儿戏耳,枣梨争、也算蛟龙斗。
姑一笑,华阴叟。
【注释】
贺新郎:词牌名。
初夏:春季末,即晚春。
城南:指临安城内的南面。
剧:戏曲,这里泛指各种表演艺术。
小儿:年幼的男孩。
偃师幻人:相传春秋时偃师女子郑曼陀子以歌舞戏弄国王,使其成为“真人”。后以“真人”为戏曲中演员的雅称。
诸杂戏:各种戏剧节目。
清和:天气晴朗温和。
晴坡:指晴朗的天空。
分棚:分开搭起的彩棚。
错绣:交错地挂起五彩缤纷的锦绣帷幔。
争占:争夺。
晴坡施幔幄:在晴朗的天空下搭建起五彩缤纷的花架。
水画帘痕皱:如水般清澈的画帘上留下了细碎的褶皱。
莺语:黄莺鸟啼叫的声音。
剪绿芜浓昼:形容黄莺鸟啼声清脆悦耳,像在浓绿的草丛中欢快鸣啭。
老大逢场:年纪已大的人遇到热闹的场合。
婆娑:形容舞姿轻盈而美好的样子。
锦瑟钿车后:穿着锦缎镶有花纹的车子后面。
向酒媪:去向酒家老妇人讨酒喝。
且赊酒:暂且赊借一些酒。
曲终:乐曲演奏完毕。
杂爨(cuàn)喧豗(zhuān):杂乱地烹饪食物发出嘈杂声响。
豗:摩擦声。
交竽(yú):古乐器,用竹制,多根并排竖放一起吹奏。
缘橦(tóng):爬竿。
巧将身漏:巧妙地表演身体动作。
据地帖腰连琐裤:把身体贴在地上,裤子也贴在地上。
踢堶(zhōu):用腿踢打。
弄丸都有:玩弄小球的技巧娴熟。
银海眩、铜峰欲覆:形容灯光闪烁耀眼,使人眼花缭乱。
万事总然儿戏耳:所有的事物都是儿戏而已。
枣梨争、也算蛟龙斗:比喻世事如戏,不值得认真对待。
华阴叟:作者自称,化用了唐代诗人韩翃《寒食》诗中的“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中的“华阳”句。
【赏析】
《贺新郎·初夏城南观剧》是南宋词人辛稼轩的一首词。上片写作者在初夏的一个傍晚去临安城南观看戏剧,以及看小儿表演“偃师幻人”(即木偶戏)。
此词上片开头两句点题。“一夜红都瘦”,写临安城在初夏之夜的繁华景象,“红都”指临安城,“一夜”指一个晚上,“瘦”字写出了城市在夜晚的静谧与萧条。“恰”“清和”两句写临安城的夜景,“清和”指天气晴朗和煦,“百戏”,指戏剧等各种表演,分棚,是指搭建起来的彩色帐篷,错绣,是指五彩缤纷的帷幕,“争占”两句写人们争相观看戏剧的情景。“莺语”四句写儿童在树上叽叽喳喳唱歌的情景。
过片三句写作者在酒肆中看小孩表演“偃师幻人”,“小儿”“戏”指儿童表演的木偶戏,“真”指真人表演。“杂戏”两句写儿童表演“偃师幻人”的情景,“侲童”指年幼的男孩,“巧”、“缘橦”分别指巧妙和攀爬高高的木柱,“豗”、“弄丸”分别指玩耍和投掷小球。“银海眩、铜峰欲覆”两句写舞台灯光璀璨夺目。“万事总然儿戏耳”,意为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都是儿戏罢了,“姑一笑”,意思是说,我姑且笑一笑吧,“华阴叟”,化用韩翃《寒食》诗中的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中的“华阳”句,表示自嘲自讽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