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度重阳,迟来霜树红如醉。
过塘寒鸭避人行,还借残芦庇。
小立石阑自倚。
盼晴空、全消水气。
萧寥诗境,便作濠梁,悠然心会。
金粉迷茫,登临怕说先朝事。
谁家哀笛送秋声,摇曳苍波坠。
柳外斜阳尚蔽。
乍闲愁、归鸿引起。
怪他张翰,诉尽西风,莼鲈长计。
【注释】
谭篆青:指《后汉书·方术传》中张道陵炼丹于石室,其地有紫金炉,炉中有五色烟气,故称“五色云气”。
濠梁:指春秋时期楚王与庄周对话的濠水之畔。
【译文】
九月望日之后一个人在北海独游,踏着秋天的霜树登高吟咏。
经过池塘时寒冷的鸭子躲避人行,还借残芦庇护。
我独自站立在石头栏杆上倚靠着,期待晴空万里消除水气。
萧瑟寥落的诗境之中,就当作是濠梁秋思,悠然自得地领悟其中意趣。
金粉迷茫,登临高处害怕谈论先朝之事。
谁家哀笛送走了秋天的声音,凄凉波涛坠落。
柳树外面斜阳尚且遮蔽,忽然间闲愁引发归鸿。
怪他张翰,诉说尽西风,怀念家乡,鲈鱼莼菜长计。
【赏析】
此词作于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作者时年五十岁。词题中的“九日”是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据《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宫人九人家,常以菊花盈袖,于长安城中遨游。”唐宋时期文人士大夫多爱菊,尤以重阳节为盛,所以人们又把这一天称为“菊花节”,也称“重阳节”。这首词就是在这样的节日里,作者独自登高赏菊,并抒写了自己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和感慨。
上片开篇即点出重阳时节,作者独自一人在北海游玩。过塘寒鸭、残芦等自然景物都显得清丽淡雅,烘托出一种萧瑟凄清的氛围。接着写自己独自立于石阑之上,凭栏远眺,期盼天气转晴,以消除心头的水气。这一句既写出了景色的清冷,也暗示了自己内心的郁闷和苦闷。
下片则转入抒情,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之情。“登高”一词,本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个意象,它往往用来表达诗人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抑郁情绪。然而本词中的“登高”却并非如此。词人登上北海之巅,放眼四望,只见“金粉迷茫”,一片荒凉破败的景象。这里既表明了南宋王朝的腐朽没落,也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担忧与忧虑。
词人接着写道:“谁家哀笛送秋声”,又从侧面衬托出自己心中的孤独寂寞。这时夕阳西沉,天际出现了一片斜阳余光,仿佛在为即将离去的人们遮挡住最后的光辉。在这最后的时刻,词人不禁想起了当年在京城时与友人一起畅谈天下大事的情景,那时的心情是多么豪放洒脱啊!如今却只能对着斜阳发呆发愣,感叹时光易逝,岁月蹉跎。这种感慨和失落之情,通过词人的笔尖流淌出来,感人至深。
最后一句“怪他张翰,诉尽西风,鲈鱼莼菜长计。”更是将词人的内心情感推向了高潮。张翰的故事出自东晋时期,当时张翰在洛阳做官,看到秋风起,想到家乡的鲈鱼莼菜,便弃官而去回乡。而今天,词人身处异乡,面对国家的动荡不安和个人的仕途坎坷,心中不免产生强烈的思念之情,但无奈身不由己,只得强忍悲痛,继续忍受生活的艰辛。这一句既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也流露出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