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日宫莺娇弄舌。
劝我声声归去切。
果然归去不如归,杨花乱滚江南雪。
来时重九月。
还家已过清明节。
最牵愁、短衣匹马,再与休文别。
西窗明烛何曾灭。
剪韭春宵莲漏彻。
几回高咏复清歌,洞箫一曲声幽咽。
马蹄明日发。
前期不用频频说。
待秋风、重携银管,醉草黄金帖。

【解析】

本诗写诗人送别友人康臣,表达了诗人的惜别之情。首联写景,点明季节;颔联直抒胸臆,抒发离别之情;颈联以杨花比友情,写别离的愁苦;尾联写别后相思之苦,并暗寓对友人的祝愿。全诗意境高远,情感真挚,风格清新。

【答案】

译文

丽日宫莺娇弄舌,劝我声声归去切。果然归去不如归,杨花乱滚江南雪。

来时重九月,还家已过清明节。最牵愁、短衣匹马,再与休文别。西窗明烛何曾灭,剪韭春宵莲漏彻。

几回高咏复清歌,洞箫一曲声幽咽。马蹄明日发,前期不用频频说。待秋风、重携银管,醉草黄金帖。

注释:①留别康臣:在京城送别好友康臣。②丽日宫莺:明媚的太阳下,皇宫中黄莺的婉啭啼叫。③“娇”字原为形容词,此处用作动词。⑤“声声”:一遍遍。⑥“果然”:果然如此。⑦“杨花”两句:比喻朋友的离别像被风吹散的杨花和飘落的雪花一样无定踪,无法挽留。⑧“来时”一句:指来时是深秋九月。⑨“休文”一句:指《世说新语.言语》记载的王羲之与谢安的一段对话:“谢云:‘夏虫不可以语冰’”。王羲之说:“‘何可胜言’”,意谓不可尽言。⑩“西窗”两句:西窗上明亮的蜡烛没有燃尽,而剪韭春宵已过去。这两句写夜深之后,诗人仍不能入睡。①“几回”两句:诗人几次吟诵《诗经》,唱起了清歌,又吹起洞箫,但声音却非常凄楚哀怨。13“马蹄”两句:诗人骑着马出发了。④“前期”两句:请他不要频繁地催促,等秋风一起再携带酒壶回去,到那时就可以畅饮美酒了。

赏析:

这首诗写于唐德宗贞元四年(788)春天,诗人当时正任监察御史里行分司东都河南府,有感于友人康臣将赴江陵,作此送别。诗人借送别友人康臣之际,抒发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诗前四句写景。首联写景。“丽日宫莺娇弄舌”,丽日之下,黄鹂鸟儿在宫中婉转啼鸣,仿佛也在为诗人送别而高兴。第二句“劝我声声归去切”,黄莺在不停地劝诗人归去。这里用拟人手法写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莺殷勤劝归的动作神态,表现了黄莺的可爱。第三句“果然归去不如归,杨花乱滚江南雪”,黄莺劝归,其实诗人还是决定要归去,但是归去并不好,还不如留下。诗人在这里巧妙地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杨花代替自己的心绪,把诗人内心的惆怅、不安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表明了诗人的归心似箭。

接下来四句写情。第四句“来时重九月,还家已过清明节”,诗人从长安回到家乡已经是深秋九月了。第五句“最牵愁、短衣匹马,再与休文别”,诗人此时的心情十分忧愁。诗人用“短衣匹马”,“休文”代称自己,表明诗人已经做好了离开的准备。第六句“西窗明烛何曾灭”,诗人在西窗外点燃了明亮的蜡烛,似乎想驱散自己的忧愁,但是心情依然很沉重。第七句“剪韭春宵莲漏彻”,诗人在西窗下静静地等待着友人的到来,时间也不知不觉过去很久了,可是西窗外的莲灯仍然亮着,似乎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第八句“几回高咏复清歌,洞箫一曲声幽咽”,诗人想起了与友人一起吟咏诗歌的情景,不禁感到十分怀念和惋惜。第九句“马蹄明日发”,诗人得知友人即将启程,内心更加焦急不安。第十句“前期不用频频说”,诗人告诉友人不必再频频催促自己了。第十一句“待秋风、重携银管,醉草黄金帖”。“秋风”代指秋天,诗人知道秋风来临的时候会再次相聚,所以满怀希望地盼望着。第十二句“待秋风”两句,诗人用典抒发了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最后四句写别后之情。第十三句“马蹄明日发”,“马蹄”代指友人的坐骑,诗人得知友人即将启程,内心更加焦虑不安。第十四句“前期不用频频说”一句中的“前期”指秋季的开始时期,也就是八月十五中秋节,因为古人有中秋赏月的传统,所以说“不用频频说”。第十五句“待秋风、重携银管”,意思是等到秋天来了,我们可以再一次拿着酒杯欢聚畅饮。第十六句“醉草黄金帖”一句中的“黄金帖”指的是书信或者信件。诗人告诉友人不必再担心了,我们会再次相见的。

诗的前六句写景抒情,后六句则直接抒发对朋友的不舍和期盼,感情真挚热烈。全诗意境高远,情感真挚,风格清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