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冷烛,记春时、曾见斜遮窗户。
几日苏台寒信到,添得秋声难数。
南浦哀砧,西楼远笛,北渚离鸿语。
石阑干外,并教风颤凉雨。
何况纸帐残灯,更阑酒醒。
恰值人羁旅。
便是江乡归梦好,只怕者番无据。
罗扇闲来,缄书拆后,忍向林边住。
红闺此际,也应题遍愁句。

百字令 秋夜闻芭蕉雨声

一枝冷烛,记春时、曾见斜遮窗户。

几日苏台寒信到,添得秋声难数。

南浦哀砧,西楼远笛,北渚离鸿语。

石阑干外,并教风颤凉雨。

注释:冷烛:点蜡烛后,烛光很弱,给人一种寒冷的感觉。

苏台:指东晋时谢安隐居在会稽的山阴(今浙江绍兴)别墅,后人称他为“东山”,故以“苏台”代称。

残灯:点完油的灯盏。

罗扇闲来:指美人闲暇时拿着罗扇。

缄书拆后:指书信被拆开。

忍向林边住:忍受不住而离开。

红闺此际:指这个女子此刻正在闺房中。

愁句:忧愁的诗句。

赏析:

这首词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首描写秋天夜晚雨声的抒情词。全词以冷色调的景物描绘出一幅凄凉、孤寂的画面,表达了词人在秋天夜晚听到雨声而产生的寂寞、忧伤之情。

上片开头两句“一枝冷烛,记春时、曾见斜遮窗户。”描绘了一幅春天夜晚的画面,一支冷蜡烛斜斜地照亮着窗户。这里的“冷烛”象征着孤独和寂寞,而“斜遮窗户”则暗示了词人的心情。

接下来两句“几日苏台寒信到,添得秋声难数。”则是说,自从收到苏台的寒信以来,秋天的声音也变得难以数清。苏台指的是东晋名士谢安的别墅,这里用来比喻词人的孤独和忧郁。

下片开始三句“南浦哀砧,西楼远笛,北渚离鸿语。”描述了三个地方的声音:南浦的哀砧声、西楼的远笛声、北渚的离鸿鸣声。这些声音都是秋天的声音,但都带有离别和悲伤的情绪。

接着一句“石阑干外,并教风颤凉雨。”描绘了石栏外面的景象,风和雨交织在一起,使得石栏也感到颤抖。这里的“并教”表示两者共同作用,使得石栏也感到颤抖。

最后一句“何况纸帐残灯,更阑酒醒。”则是指词人在深夜里醒来,只剩下一盏残灯和一杯已经喝完的酒。这里的“纸帐”指的是简陋的住所,而“残灯”则意味着孤独和无依无靠。

这首词通过对秋天夜晚雨声的描绘,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忧伤和孤独。整首词的语言简洁而富有意境,通过描绘秋天的自然景色和人物的情感状态,展现了词人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感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