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买庐山,山前三亩,小桥横过松间。变名吴市,谁认旧容颜。最好栖贤峡外,应自此、都隔尘寰。人稀到,壶中化国,光景更堪闲。
无心,求至道,柴门闭了,饱睡甘餐。幸儿成孙长,为扫家山。若问它年归去,蓦地也、双桨来还。愁难舍,清风万壑,高处正跻攀。
【注释】
欲买庐山:想买下庐山。三亩:一亩地为一亩,这里形容庐山的面积较小。
变名吴市:改名为吴市。变,改变。吴市,古代地名,即今之江苏苏州市一带。
谁认旧容颜:是谁还记得我的旧时容貌?
最好栖贤峡外:最好到庐山的栖贤峡之外去居住。
应自此、都隔尘寰:应该从这里开始,与尘世隔绝。
壶中化国:指仙境。
景况更堪闲:景色更好,更可以悠闲自得的生活了。
无心:没有心思,无意。
求至道:追求最高的道理。
柴门闭了:关门闭户,不问世事。
幸儿成孙长:幸运子孙长大成人。
为扫家山:是为了清扫家里的山林,指隐居生活。
若问它年归去:如果有人问及将来归隐的打算。
蓦地也:突然之间。
双桨还:乘着双桨归来。
【赏析】
这是一首写退隐的词。词中通过描写庐山的幽美和隐居生活的惬意,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全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上片起首二句:“欲买庐山,山前三亩,小桥横过松间。”描绘了作者想要购买庐山的情景,并详细描述了庐山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为下文隐居生活做了铺垫。接着两句:“变名吴市,谁认旧容颜。”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最后一句:“最好栖贤峡外,应自此、都隔尘寰。”表明作者最理想的隐居之地是庐山的栖贤峡外,这样既可以远离尘世喧嚣,又可以保持内心的宁静。
下片继续描述隐居生活的美好:“无心,求至道,柴门闭了,饱睡甘餐。”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热爱和满足感。其中“柴门闭了”一句,形象地描绘了隐居生活中闭门不出、与世隔绝的情景。接下来两句:“幸儿成孙长,为扫家山。”表达了作者对于子孙后代的期望和关爱之情。最后两句:“若问它年归去,蓦地也、双桨来还。”则表现了作者对于未来归隐生活的渴望和憧憬。整首词通过描绘庐山的自然风光和隐居生活的惬意,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